新冠肺炎致逾700萬兒童失去父母 組織籲政府和教會關注

新冠肺炎肆虐兩年,造成全球逾600萬人死亡,有研究估計,截至2月14日,全球有超過700萬兒童因此失去了父母或主要照顧他們的親人。關注孤兒組織呼籲政府和教會援助受影響的兒童。

醫學期刊《刺針》(The Lancet)於2月下旬發表研究報告,以2020年3月1日至2021年10月31日21個國家新冠肺炎的死亡數字,推算喪失父母或照顧者的兒童數目。報告指出,兒童喪親的情況在2021年4至10月尤為嚴重,其中10至17歲的兒童最受影響,佔總數近三分之二。另外,在每個年齡組和地區的數據均顯示,父親離世的比率比母親高,為總數的四分之三。

該研究文獻的第一作者兼關注孤兒組織World Without Orphans(WWO)成員Susan Hills醫生表示:「我們推算,每一個報稱死於新冠肺炎的人,就有一個孩子成為孤兒或失去照顧者。這相當於每6秒就有一個孩子面臨長期困境的風險,除非他們能得到及時和適切的支援。」Hills呼籲各國政府透過預防、照顧和保護,三管齊下支援孤兒:減低照顧者的死亡風險;預備家庭以親屬照顧、寄養和收養方式為受影響的兒童提供一個安全的成長環境;採取保護策略,減低兒童受貧窮、童年困境和暴力對待的風險。心理學家Silvia Villares指出:「孩子突然失去父母或近親可導致心理健康問題,可能會出現退縮、學業成績倒退、抽離或孤立等反應。」

兒童發展機構Alianza Solidaria總幹事Francisca Capa指出:「家人喪生導致家庭核心重組,父親離世迫使母親承擔家庭責任,尋找工作,如果她沒有能力供養孩子,或會把一些孩子送到親戚家裡。若喪生的是母親,父親會繼續工作,很可能會產生權宜婚姻,雖然實際的問題解決了,但往往會帶來很多衝突,如果沒有人擔起照顧孩子的責任,孩子就會在混亂中成長。」

世界福音聯盟(WEA)與WWO一同發表聲明,呼籲全球和各國優先為受影響的兒童制定應對措施,並指出地方教會在危機中應擔當的角色。「地方教會要在其位置上,回應鄰舍和社區的具體需要,遵照聖經的吩咐,看顧孤兒寡婦,教會和信徒要行出天父的心,祂是孤兒的父,是把孤獨的人接到家中的父。」

WEA兒童網絡協調員 Rebecca Goropevsek博士呼籲教會領袖更深入了解疫情對家庭和孩子的影響,並提高會眾的關注,一同尋求該如何支援這些家庭和孩子。Capa則鼓勵基督徒家庭成為寄養家庭。

WEA總幹事Thomas Schirrmacher表示:「基督徒除了可以在受影響的人身邊陪伴之外,更可以替受影響的孩子發聲,促請政府確保每個孩子都得以在一個家裡成長。」Schirrmacher鼓勵信徒去聆聽每個孩子的經歷,擁抱他們,關心他們,引領他們尋求主的安慰。

禱告:願教會興起,成為孤兒寡婦的家和保護,擁抱和扶持他們,為他們請願。

(來源:Evangelical Focus和The Lancet,2022年3月16日,Amy Fong編譯報導。)

 

 

 

沙漠中的串流江河 中東推自選門訓節目

基督教衛星廣播網絡SAT-7於2月在中東首推基督教「隨選節目」服務。成長於戰亂時代的執行長Rita El-Mounayer表示:「過往在戰亂期間,觀看電視是我們唯一的慰藉,也是社區的共同活動。」

作為媒體先驅,1996年SAT-7於亞拉伯地區引入基督教衛星頻道,以土耳其語及波斯語廣播;2007年推出兒童專屬頻道;2017年為敍利亞難民製作教育電視;現在更推出應用程式,人民可透過手機觀看直播節目以及部份昔日製作。El-Mounayer表示:「現今亞拉伯青年喜歡獨處,我們必須尋求接觸他們的途徑。」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報告指出,中東地區的一半人口為24歲以下,而據調查顯示,接近七成的青少年主要以智能裝置觀看串流平台節目。

媒體巨擘Showtime、Netflix、Amazon、蘋果和Starz陸續進軍中東巿場,串流媒體用戶由2014年的一成人口增長至2019年的三成,預期到2025年將超越有線電視用戶人數。SAT-7的觀看人數亦錄得16%增長。

早於疫情前,敍利亞、伊朗、也門等地爆發武裝衝突,超過1500萬孩童無法上學。去年貝魯特大爆炸亦炸毀了120所學校,導致5.5萬名學童失學。SAT-7兒童頻道觀看人數增加了七成,數字近億,其教育電視觀看人的增長。此外, Heart4Iran則錄得決志人數增長逾10倍,在抗疫隔離的首4個月,透過網絡決志人數達1.2萬人。

SAT-7節目總監George Makeen表示:「19世紀宣教士以建立學校和醫院為首要工作,現在科技、社交媒體和衛星電視的力量遠遠超越界限,能接觸無數孩童。」歷史系教授暨作家Febe Armanios說:「從手寫信、傳呼機,到手機訊息,隨選節目將拉近與觀眾的距離。」

新世代用家,尤其具穆斯林背景的人民,特別關注私隱和網絡安全。SAT-7資訊及廣播總監Antoine Karam指出:「很多限制區域的VPN科技已趨成熟,為了進一步保護用家,我們減低索取個人資料。用家毋須註冊便可觀看節目內容,若要使用整個平台的服務則只需提供名字、電郵及年齡組別,而系統亦已內置SSL認證技術。

El-Mounayer 說:「SAT-7不會採用商業模式來釣觀眾胃口,製作除具高清質素外,更重要是具教育意義,重點是提供門訓和建立教會。中東最嚴重問題不在於戰爭或貧窮,而是無望。節目由中東基督徒親自製作,為要給人民帶來盼望的信息。」

禱告:求主興起各種媒體,傳播救恩的好信息,神的名在中東被高舉。

(來源:Christianity Today,2021年3月18日,Asher Chiu編譯報導。)

 

 

世界宣明會調查 冠狀病毒疫情下 九成受訪兒童情緒受困

過去兩個月,世界宣明會在13個發展中國家進行聚焦小組訪談,訪問101名兒童及青少年,以了解2019冠狀病毒對他們的影響。調查報告顯示,91%受訪者感到焦慮或不安;75%受訪者認為保持社交距離相當影響情緒。然而調查亦顯示,雖然受訪者感到焦慮及緊張,也希望為對抗疫症大流行而出一分力。

受訪者認為,有三大因素直接對他們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影響,包括學校停課、保持社交距離帶來的情緒困擾,以及貧窮問題加劇。世界宣明會倡議及外部參與項目伙伴關係的負責人Dana Buzducea表示:「冠狀病毒疫情下,學校關閉及失去既有的社交安全網等,對兒童及青少年的影響尤其嚴重。隨着多國採取封城措施,最貧窮及脆弱的兒童未能上網或欠缺相關工具,以致未能如其他同輩般接受教育。此外,數以百萬計的學生無法獲得學校提供的膳食,不少家長在失去工作及生計後,也無法為子女提供食物。他們在調查中表示,無法聯絡朋友及親戚,令他們感到困惑或焦慮,有時甚至感到絕望。」

16歲的Anita,本身已面對伊波拉病毒的剛果,她表示:「我不喜歡現狀,我們希望伊波拉在國內絕跡,無奈現在又要面對冠狀病毒。我們無法上學、無法上教會,也不可以參加聚會。隔離措施雖然可以保護我們免受病毒感染,但同時令我們面對饑餓的問題。」

來自巴西17歲的Lara表示,「洗手是其中一項最重要的防疫措施,不過,大部分家庭面對缺水問題,每星期只供水一次,這樣,他們又怎能保持良好的衛生?實在很困難。受感染的人數將會繼續增加。」

雖然感到困惑不安,兒童及青少年仍然渴望在他們的社區,為防止疫情擴散出一分力。他們認為,參與抗疫對他們而言相當重要,他們希望透過網上或其他遙距的溝通及合作方式,協助更多人提升防疫意識。

Dana Buzducea表示:「疫症大流行下,兒童並非無助及隱蔽的受害者,反之,他們有能力改變現狀、與他人互動,共建更好的社區。當兒童及青少年參與在社會改變的過程中,他們的自信心得以提升,減少無力感,令他們更能面對種種困境。今次調查顯示,雖然兒童深受冠狀病毒疫情影響,但無損他們希望協助社區抗疫的意願。為他們賦權相當重要,可以為他們的現在及未來帶來真正的轉變。」

(新聞來源:主辦單位提供)

 

 

受召服事兒童 讓愛除去一切恐懼

每年舉辦的「MEBIG研習會」都讓許多服事兒少族群的台灣教牧同工從中充電、重新得力。今年3月5-6日在台南北門長老教會舉辦的研習會中,內越努牧師(日本北海道札幌愛鄰教會主任牧師)率領團隊透過課程、信息、有趣的破冰、見證故事,裝備與會者明白「讓朋友全然改變的秘訣——諮商協談」。

內越努綜合兩天的課程強調,當與孩子談到他的錯誤和罪的時候,需要特別謹慎,關鍵在於孩子是否對教牧者有「信任」,因為協談著重於關係的深度。此外,若發現孩子有受虐的狀況,或是孩子自己分享出來,都必須報告教會的主任牧師,不應自己處理,也不要輕易承諾孩子會完全保密。因為許多時候老師或輔導不一定能夠有權柄或能力處理這類的問題,必須由教會的屬靈遮蓋介入。

內越努在最後一堂課以「神聽了少年的禱告」為題分享信息,他引用創世記21章8-21節,談到夏甲經歷了三個階段:一、夏甲的眼睛被遮蓋、蒙蔽,甚至看不到井水。好比現代的我們,也可能因著許多傷心的經歷或關係的傷害,以至於眼睛看不見神的預備與祝福。二、神聽見童子的聲音,在17節的經文中,重點在於神聽見童子的聲音,當生命發出聲音、要求幫助、表達需要有人瞭解他的時候,神總是會聆聽和回應。三、神對夏甲說話,她的眼睛就明亮。

內越努引用最後一點呼籲,無論在服事的任何景況,神都了解、明白一切,祂要每個人都經歷「愛將一切懼怕除去」的力量。因著夏甲愛孩子,所以神將她的恐懼除去;因著教牧者服事下一代的熱情與愛,一切服事的恐懼都要被除掉。「因你們是為此蒙召,好叫你們承受福氣。」(彼前三9)內越努勉勵與會者,每位服事者的生命都會經歷許多基督的恩典,而這樣的恩典要成為回應呼召的確據,無論景況如何、服事的生命如何,都定意要跟隨主。

內越努牧師牧養的愛鄰教會在去年7月正式建立新會堂,共有7棟房子、內裝是3000坪大的地方。他深信,因著該教會將孩子事工放在最優先,而有這些祝福。他們也使用這樣的地方祝福許多兒童,例如:在日本的學校會規定不可以在走廊上奔跑,但在愛鄰教會,會鼓勵孩子盡情奔跑,所以也常在當中看到許多孩子的笑容,也因此,孩子們就在輕鬆的環境中認識信仰、經歷神。

.愛鄰教會走廊的牆壁創作——「創世記中的七天創造」。擷取自內越努牧師臉書
.愛鄰教會走廊的牆壁創作——「創世記中的七天創造」。擷取自內越努牧師臉書

內越努牧師分享一段見證,在該教會的一層樓裡,特別邀請孩子一起在牆上噴漆作畫,主題為「創世記中的七天創造」,原本要孩子們在牆上作畫,總難免會擔心美觀、畫得好不好看。但是他和美術老師討論後,認為可以嘗試看看,沒想到孩子們作畫的最後,就由美術老師用噴漆將整層走廊改造成非常有生命力的一幅畫,成為兩個世代共同打造的一幅榮美作品。

北門長老教會鄭育智牧師認為,與其說要「教育」下一代,更貼切的說法應是「養育」,意思就是不只給予信仰教育,而是全人的牧養。當學業成績與屬靈生活相提並論,家長如何為孩子選擇?有些家長可能在考試期間對孩子活動的取捨就選擇不要去教會,或不用去服事,久而久之,這樣的價值觀深入在孩子心中,自然就覺得委身教會、敬畏神並不是那麼的重要。除了活出敬畏神的榜樣,鄭育智認為家長必須讓孩子明白如何排列優先順序,並且要了解在學校獲得知識不只是為了未來的學位、經歷,也因為這樣的忠心也是一種敬畏神的方式。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商可瑩報導)

塔吉克斯坦禁兒童到教會 焚五千含金句月曆

中亞國家塔吉克斯坦收緊對兒童上教會的規管,並將五千本金句月曆充公焚毀。

總部在挪威的新聞機構Forum 18接獲塔吉克斯坦一個匿名宗教社群的報告,指當地經修訂的宗教法自去年一月生效後,當局收緊對宗教教育的管控,宗教團體必須向政府提供更多有關會眾、財政和活動的資料,包括10歲以下聚會兒童的資料。去年12月,國家宗教事務和傳統禮儀儀式規管委員會負責非伊斯蘭教事宜的官員Mukhiddin Tukhtakhojayev突擊查訪某宗教團體,碰巧有幾名10歲以下小童到聚會點找家長,Tukhtakhojayev當時不發一言,但事後就傳召有關宗教團體的領袖問話,要求他們以書面解釋有兒童出現的原因,並對該團體罰款相當於一個普通人近8個月的薪金。

同月,當地海關充公了五千本由浸信會進口、準備向已登記的福音派教會分發的金句月曆,並於本年1月16日「邀請」教會觀看焚燒月曆的過程。當局又向教會罰款相當於普通人4個月的薪金。海關向自由歐洲電台表示,月曆含有宣傳異教的元素,傳教必須在教會內進行,而當局認為進口月曆的數量遠超該國的基督徒人數。

塔吉克斯坦是穆斯林人口最多的中亞國家,約佔97%,但政府政教分離。當地改信基督教的穆斯林最容易受到家人、朋友和社群壓迫,浸信會等基督教團體亦受當局的掃蕩、威嚇、拘禁和罰款。在當地進口或分發宗教文章,必須得到當局許可,曾有基督徒因類似的充公事件而被監禁。一名40多歲的牧師Bakhrom Kholmatov於兩年前因被警方在其家中檢獲「顛覆性」詩歌集而被判監禁3年。

(來源:World Watch Monitor 及 Barnabas Fund,2019年2月25及12日,文奴編譯報導)

禱告:願主的福音在塔國快快傳開,得著榮耀。

「上主眼中的兒童權利」講座 教會應重建整全的聖經兒童觀

1月13日,施達基金會假九龍佑寧堂舉辦「上主眼中的兒童權利」專題講座,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基督教教育助理教授佘枝鳳博士,以「聖經怎樣看兒童的身份與權利」為主題向與會者分享信息。施達基金會總幹事鄺偉文博士從教會處境與傳承角度作出回應。

佘枝鳳指出,耶穌對兒童的看法與今日教會對兒童的看法的落差頗大。有位學者曾指出,今日我們很容易簡化兒童是「天使」或「魔鬼」。耶穌是如何看待兒童?「耶穌看見就惱怒,對門徒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神國的,正是這樣的人。』」(可10:14)其實馬可福音10章13、14節呈現了兩種不同的兒童觀:第1種是門徒的,門徒一看見小孩子,就覺得是阻礙工作的麻煩,這種兒童觀可能是我們比較熟悉的;第2種是耶穌的,他當時確實在工作,但他看見門徒的行為便惱怒,為何不讓小孩子來?在耶穌心目中的兒童觀,無論多忙,都要給時間兒童,還教導門徒要專注在兒童身上。

經文隨後有進一步解釋,「在神國的,正是這樣的人」。有一位新約學者這樣解讀,兒童是神天國的繼承人,耶穌是神國降臨的代表,所以兒童是他的領受者,當然可以到他這裡來。耶穌說出真相之後,然後轉頭教導成人,知道兒童的真正身分後,應該如何做:「我實在告訴你們,凡要承受神國的,若不像小孩子,斷不能進去。」像小孩子是什麼意思?在聖經時代,人對孩子的看法和現代很不同。那個年代是沒有保障小孩子的意識,他們和成人一樣,只是一種勞動力,是社會中最脆弱和沒有保障的年齡層。所以,你們要像小孩子是指,你要知道自己像小孩子一樣脆弱無能,你要像小孩子一樣,完全依靠神的恩典,而不是守律法,才可以進入天國。又或者,我們要像小孩子那樣不是自己爭取回來,而是耶穌賜給他們權利進入天國。耶穌顛倒了我們一向認為的成年人與兒童的關係:「我們想孩子學自己,但耶穌叫我們像小孩子。」

兒童是神國領受者,進入天國的人的榜樣。馬太福音也提到,小孩子是最大的,是耶穌的代表。路加福音也提到,小孩子是領受神啟示、見證神的人。聖經提醒我們,一個完整的兒童觀不單是在兒童面前,抓住權柄要求他們學習各樣道理,而是有另一面,經常被人忽略,就是不要聽從那些敵擋神的父母的說話,最終是要聽神說話,成為敬畏神的人。

佘枝鳳又指出,一個全面的兒童觀,有助抵制社會,甚至是教會中很多非人化兒童的舉措,幫助我們看兒童是學習者之餘,也確認他們是道德倫理的行動者,是成人學習的對象。一個有全面聖經兒童觀的教會,其實很自然成為兒童權利的倡導者,很用心培育兒童,尊重兒童,接受神藉著他們的教導和啟示。現時,認真聆聽孩子,認同他們是神國領受者身分的教會是很少的,或者這就是我們教會要改善的地方。其實不是要尋找很多資源、人力和教學方法,而是對兒童的觀念和態度的迴轉,重建完整的聖經兒童觀,確認兒童的身分。

鄺偉文回應時指出,神從一開始就看孩子是神國的繼承人。而今日教會的主流觀念認為孩子是將來教會的支柱,兒童工作是將來的投資。從這個角度出發,教會看兒童是宣教的禾場,這個觀念是正確的,但不是唯一的角度去看兒童。兒童還可以是:「我必使孩童作他們的首領,使嬰孩轄管他們。」(賽3:4)聖經有很多例子,神如何使用孩子成就祂的工作。孩子不但是宣教的禾場,也是我們的動力,我們要去栽培而不單是保護,他們有發展、被神使用的權利。

 

(記者莫嵐報導)

西班牙將開設中心 幫助涉及性奴販賣的受害兒童

位於西班牙北部桑坦德的基督教福音組織開設中心,救助曾經遭受人口販賣及性虐待的年幼受害者,此項先導項目獲得當地政府支持,中心預計將於2019年1月開放。

「新生活」(Nueva Vida)基督教中心由桑坦德的同名的福音組織運營。組織主席Julio García說:「除了計劃負責人之外,中心將僱用7名全職員工,只會同時幫助8名人士。我們有絕對合資格的房子和員工,維持一年365天、每天24小時的服務。」她又說:「三年前,政府告訴我們這個社會需求,於是我們教會的專家和計劃負責人便開始籌劃,現在這個項目已被納入國家稅收所支持的社會項目的預算當中。」除了公帑外,此項目亦由西班牙一家主要銀行以及來自加拿大的捐助者提供資金,項目的啟動預算為40萬歐元。

中心將會成為西班牙第三個專門為這種不幸遭遇的未成年人士開設的地方,也是唯一一個在半島北部地區運作的援助中心。目前,當地有關部門已經將一名被販賣的外國未成年少女轉介到該中心。

新生活組織已有23年相關經驗,他們主要透過桑坦德地區的另一個中心幫助遭受性販賣的女性,該中心目前有8名婦女和2名未成年人居住。

組織主席García說:「我們的角色是要回應社會上這個巨大的需求,我們現在只窺見冰山一角。

(來源:Evangelical Focus,2018年12月28日,Hannah Lo編譯報導)

禱告:求主祝福中心順利運作,讓更多受害者得拯救。

FIGHT.K國際「心」教育 專屬孩子課表栽培人才

FIGHT.K國際「心」教育首屆於8月13日正式開學。創辦人張蒙恩牧師與妻梁蓓禎(FIGHT.K國際心教育執行長),有感於教育與得著下一代的重要,正式成立FIGHT.K國際心教育,期盼幫助孩子從小認識真理,針對每個孩子的能力有專屬學科課表,達到真正的教育,培養孩子成為社會及世代的領袖。

創辦人張蒙恩牧師於8月10日受訪時表示,因為「心」決定了孩子一生的發展,從聖經中所羅門也察覺智慧的重要,就是在於心。因此,「心」教育以三方面發展共學教育,分別是「價值感」、「安全感」、「成就感」來奠定學習基礎。張蒙恩分享,透過團體、導師制的互動,肯定孩子的價值感,勇敢進取,讓學習成為一個很充實的過程。安全感則是在於肯定自己之外,也學會看別人比自己強,也就是欣賞他人,達到和睦與合作。成就感的部分,在多元學習,體驗各種學習過程中,發掘智慧。

心教育有別與一般教育,以6人為一個小家,採混齡制由一位老師帶領6個孩子。早晨有Happy Time與孩子擁抱、吃早餐、跳韻律操及品格教育,下課後有Family Time寫功課、複習整天的學習內容,之後是體育課及農業時間。張蒙恩表示,在心教育裡沒有「回家作業」,作業會在上課中完成,回家任務是「幫助家庭」。讓孩子與父母的互動成為親子時光,一起來解決不會的學科或生活所學,讓孩子在與父母的對話中吸收知識、常識及經驗。

張蒙恩分享,上午屬於學科部份,下午會規劃才藝課程、體驗參訪、全校戲劇及「與大師座談」,其中才藝課程會讓孩子自己投票想學的課程,透過他們自主選擇,學習負責任,也讓學習變成主動。每週孩子也會被安排一天午後到各地方參訪,實際體驗,讓孩子在參訪中學習生活,從生活中學習智慧。「與大師座談」透過孩子想學什麼,就帶他們學什麼,邀請不同各領域的大師來教學,有主題學習、專題研究。

張蒙恩表示,至於農業學習,每3個孩子會有一塊田,想種什麼就種什麼,但是種不出來的種子,他們要學會尋找答案。能種出來的學生也要學會行銷,把所種的有機蔬果賣出。透過種田、買賣及行銷等,讓孩子從體驗過程「做中學」,教導他們如何思考後再作決定,思考的層面就不再是選自己喜歡的,而是想到天氣、市場、資源問題及技術挑戰。心教育期盼讓孩子從小發掘自己強項,從心體會到真理、智慧的重要。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劉以琳報導)

國度1分鐘(57) – 讓孩子打破界限,活出神裡的身份

+按圖放大

讓孩子打破界限  活出神裡的身份

在世俗的文化下,孩子容易被冠上負面的標籤,無法展現神創造他們的美好。作為家長,讓我們幫助孩子打破界限,活出神所命定的身份。

1. 解放定型

社會文化、父母和他人有時將孩子錯誤的定型了,局限了孩子對自己的看法和行為,使他們無法變好。家長可以透過以下的方法破除孩子固有的定型。

孩童的動作是清潔,是正直,都顯明他的本性。 (箴 20:11)

破除定型的溝通方法:

方法: 效果或實踐:
1.鼓勵新的體驗 孩子能夠以新的方式看待自己
2.以讚賞建立自尊心 被讚賞的行為會重覆出現
3.示範好的行為 以正面的行為突破負面
4.適當表達你的期望和感覺 「當你……我不高興……我希望……。」

2. 鼓勵自主

放手讓孩子自己處理事情,他們會從錯誤中學習。家長只是陪同孩子成長,不要代替孩子去做或思考。

「不要把孩子限制在你的知識範圍內,因為他誕生於另一個時代。」
—猶太人諺語

鼓勵自主的6個方法

1. 讓孩子選擇

問孩子想喝半杯還是一杯牛奶看似不太重要,但每次的小選擇都代表他可以掌控自己某部分生活。

2. 對他們的努力表示敬意

站在孩子角度,就會明白任何新體驗都是不容易,嘗試以這種方式鼓勵孩子:「這不簡單,但你試試看。」如果他成功了,會為自己完成一件困難的事感到驕傲。

3. 不要問太多問題

一位母親分享,當她不再以問題轟炸兒子,而是充滿興趣傾聽,兒子反而向她敞開心扉。這並不表示永遠不能問孩子問題,而是要敏銳察覺你的問題可能造成什麼影響。

4. 不要急著給答案

當孩子問問題,通常已經對答案進行過思考,家長只須與他互動,有所共鳴,幫助他進一步探索自己的想法。尋找答案的過程與答案本身同等珍貴。

5. 鼓勵孩子運用家庭以外的資源

減少孩子依賴父母的一個方法,就是讓他知道擁有珍貴資源的廣大外在社群,正等著他去運用,例如圖書館,博物館等。

6. 不要剝奪孩子的希望

生活樂趣大多來自幻想、期待和規劃,如果父母為了不讓孩子面對可能會產生的失望而介入阻止,就會剝奪他們許多重要體驗。

其他建議的溝通方式:

3. 尊重孩子的感受:

了解並接納他們的內在感受,給他們機會表達困擾,讓孩子覺得被尊重。要用心傾聽,不要否定、建議、質問、分析等等。

4. 與孩子共同解決問題的5個步驟:

  1. 討論孩子的感覺與需要
  2. 討論你的感覺與需要
  3. 一起找出雙方都同意的方法
  4. 寫下所有想法
  5. 討論並達至共識

 

參考:《怎麼說,孩子會聽 vs. 如何聽,孩子願意說》— 安戴爾.法伯 及 依蓮.馬茲麗許,高寶出版。

Proclaim兒童敬拜使團首度來港 興起時刻已到 聖靈要澆灌兒童

非洲烏干達神蹟中心大教堂的兒童及少年事工團隊—Proclaim(宣告)兒童及少年敬拜禱告使團(Proclaim Music Ministry)—於6月期間進行亞洲多國巡迴,香港是本次旅程的重心,他們舉行了多場敬拜聚會。使團領袖所羅門牧師(Solomon Nabeeta)表示,神正在興起香港的青少年及兒童,並深信兒童生命的重心應該是聖靈。
.所羅門牧師(Solomon Nabeeta)

Proclaim使團成立於2012年。使團的許多成員都來自烏干達的難民家庭,每一位都有精彩的經歷神的生命見證。過去兩年多,烏干達的神蹟中心大教堂正經歷復興,每晚由6時到凌晨4時都有聚會。當中2至3歲的小童已經開始經歷聖靈,到他們6至7歲時已經成為敬拜主領。當聖靈降臨在他們身上,他們就能勇敢地展現藝術和敬拜恩賜。所羅門說:「我們創作了超過200首原創又有恩膏的敬拜歌曲,觸動了許多人的心。這些兒童是敬拜領袖,不是表演者。大部分歌曲都來自他們屬靈的經歷,他們經歷了神,神賜予他們歌曲。」

宣告香港的青少年要服事亞洲

所羅門相信,很多關於香港的預言將要成就,神要造訪香港,帶來復興。神差他們到亞洲,第一站及大部分的聚會都在香港,他們還到訪亞洲幾個國家,包括新加坡、台灣、馬來西亞及菲律賓。在聚會中,Proclaim兒童敬拜者團隊帶領敬拜,分賜恩膏,接觸年青人,鼓勵他們出去服事整個亞洲。「香港不單是亞洲的商業大都會,是眾多亞洲國家的中心,更是差派宣教士的地方,是福音的出口。」所羅門引用使徒行傳二章的預言說:「神要使用香港的年青人,釋放一波醫治宣教的復興浪潮。他們對宣教火熱、被聖靈充滿、勇敢地向列國宣講基督。我們相信神要在香港差派人出去,得著整個亞洲。」他指出,神要差派年青人出去,他們將會發預言、講道、行使出聖靈的大能。

.Proclaim兒童帶領敬拜

所羅門又分享,Proclaim使團帶同一個可聽、可見的、相關的宣告來到香港。「可聽是來自我們的聲音;可見是因為我們每位兒童生命的改變、精彩的見證是福音的明證;相關是出於我們相信神揀選了香港!香港興起的時候到了!」使團盼望在香港的一系列聚會中,透過禱告、見證、預言和分賜恩膏,服事兒童及青少年。他們特別希望分賜一份「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的恩膏給香港的下一代。所羅門提到使團中有一位9 歲的女孩,她的父母本要離婚。當聖靈充滿她,她就聚集家人,向他們發預言,在聖靈的同在中,父母飲泣復和。「神已預定必須有兩代的合一來傳遞祝福。」所羅門明白年輕人有力量和熱情。父母雖有有異象,並且經歷過年青人所經過的,可以提點他們,卻不一定有那份再做一次的力量。當上一代的異象和下一代的力量能夠融合,將會使神的國降臨。

讓聖靈成為兒童生命的重心

所羅門認為,兒童事工的重心應該是讓兒童經歷聖靈。他指出,仇敵聚焦攻擊幾歲的兒童。現在很多的卡通片都有偶像或巫術敬拜的圖象,仇敵自小就向兒童灌輸邪惡的心思,以致少年人對暴力、邪惡和不法的慾望已習以為常。「然而,神總是比仇敵快一步,祂已經應許聖靈要澆灌兒童和少年,而這預言正在加速成就,就如我們看到許多針對以色列和中東的預言正在我們眼前成就一樣。」

.Proclaim 到香港海灘敬拜

所羅門又指出,烏干達的孩子與香港的孩子一樣面對的學習壓力都很大,但他們發現,讓兒童更多經歷聖靈充滿,能幫助他們在學習上也能在更短時間完成更多,明白更多。「當聖靈給他們能力,與他們同工,提升他們,他們的壓力會減少,能夠集中精神。」Proclaim使團的兒童即使在上學的時候,仍然為神火熱。他們上學前讀聖經和禱告,午餐時一起團契,放學後一同聚會,老師也參與其中。所羅門說:「神正在迫切地興起兒童。」最後,所羅門對如何教養孩童作出了以下總結:「不要將孩子抽離聖靈的同在,要帶領他們進入聖靈中。當聖靈成為他們生命的中心,他們會更好地參與身邊的事物。不要本末倒置,將課業、活動、遊戲機、運動和玩樂佔據他們生命的中心。」

.香港的家長擁抱非洲的孩子

 

.Proclaim兒童為香港下一代祝福。

(記者林暐皓報導)

[國度觀點] 兒童要聽見神的聲音

近期,烏干達神蹟中心大教堂的Proclaim兒童及少年敬拜禱告使團來港到各教會帶領敬拜、為人祈禱醫治,發預言,彷彿一陣聖靈的風來到,攪動香港教會的兒童牧養事工。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太19:14)耶穌喜愛孩子面對面地親近祂。當成年人的心思被太多的雜念、外面的聲音擾亂,孩子心思單純,更容易聽到神說話。教導孩子聆聽神聲音的方式可以很有趣,除了教導聖經故事,還可以引導孩子透過畫畫,分享祈禱中看見的圖畫,實踐為人醫治禱告等,從生活中實在的經歷去認識神。然而今日,大多數教會教導孩子,是單向的從聖經的故事和知識向孩子灌輸信仰,卻將認識聖靈,聆聽神話語的啟蒙摒棄門外。認識神不應該與在學校乖乖坐著學習知識相等,讓孩子覺得神就是聖經中的故事而已。

以利雖然在兩個兒子的管教上得罪了神,但在教導撒母耳聽神話語上,卻提供了一個參考。以利對撒母耳說:「你仍去睡吧;若再呼喚你,你就說:『耶和華啊,請說,僕人敬聽!』」(撒上三:9)以利並沒有直接說,與你說話的是神,而是教導他如何回應神對他的呼喚,讓撒母耳自己去經歷與神的對話。今日,既然我們每個信徒都能夠來到神面前與祂對話,不也應該教導孩子這樣在生命中經歷神的同在嗎?

有些基督徒或者會擔心孩子還小,不懂分辨什麼來自聖靈,什麼來自那惡者。我們明白,基督徒與神相交是以聖經為根據,藉著與聖靈交通,並且是奉耶穌基督的名禱告。我們所領受的,需要經過自己透過聖經、牧者的一同分辨、察驗。同樣,年長的也應該與孩子一起經歷這個領受、分辨的過程,幫助孩子從小就與聖靈同行,經歷真實的屬靈生命。若我們不在孩子小時就培養他們的屬靈生命,撒旦的種子就已經搶先落在他們的心田中。今日,撒旦也同樣看見孩子的重要。孩子從小就透過電視、網上視頻接觸世界的事物,各種屬世的思想、心思就已經佔據孩子的心。另外,繁重的學習壓力,各種各樣的興趣班,同樣也成為仇敵奪取孩子心思意念的手段。甚至,所謂的靜觀課程(Mindfulness),一種透過冥想來減壓、舒緩焦慮情緒的心理學習課程,已經滲透到幼稚園。信徒不採取主動,就已經為仇敵鋪橋設路,容讓孩子的心思被沾染。

「少年時所生的兒女好像勇士手中的箭。」(詩127:4)孩子是神的產業,所賜予給我們屬靈的箭,不要輕看孩子的屬靈生命力,聖靈的大能,孩子是可以起來為人代禱、釋放醫治,發預言,祝福人的生命,為神得榮耀。

帶領孩童閱讀 啟發看聽說能力

高雄一甲長老教會於6月2日舉辦「啟發兒童思考的閱讀」講座,邀請人稱「阿達叔叔」的繪本作家劉清彥(好消息電視台烤箱讀書會主持人)分享,讓與會者在繪本教導與實作並用中,學習如何和兒童一起閱讀,並思想文學的意義與內涵的價值。

「閱讀的核心在於思考。」阿達叔叔分享,陪伴孩子閱讀,不但要培養他們看得懂,還要培養思考的能力,特別是激發閱讀的樂趣,並學習表達自己的想法。因此,孩子要有完整的閱讀經驗包括三方面,看(閱讀圖像)、聽(聽大人讀故事文本)、說(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提問)。

阿達叔叔從許多繪本故事中挑出一些簡易問題,鼓勵與會者分享想法。他強調孩童需要藉由看、聽與說的方式,激發出閱讀的樂趣,因此要給他們機會多讀、多體會、多想像、多思考。「尤其是面對生命、信仰真理的議題,閱讀與思考更是重要的基礎。」

「閱讀的目的在於『樂趣』。」阿達叔叔認為,現今的教育讓孩童必須應付各種評量,牢記標準化的答案,反倒失去許多活潑的思考和想像力,「讀書」變成是以學習為目的,被動且具壓力。但是「閱讀」應以樂趣為目的,是主動閱讀書籍。他透過《鴨子的假期》繪本教導與會者,如何在閱讀過程中激起孩子的好奇心,渴慕知道接下來的故事發展情節,讓孩子有興趣主動閱讀下去。

他建議,引導孩子思考的態度可由幾方面著手:一、真心尊重孩子的想法。先主動發現孩子的興趣,成為一起閱讀探索的主題。二、不一定有標準答案。讓孩子學習獨立思考,不用害怕說錯,而謹言慎行。三、不同意不代表反對。思考不是為了達成共識,而是讓每個人有機會表達不同的想法。四、標明「錯」的價值。幫助孩子看清自己的錯,也看見自己對的地方,讓孩子相信自己的思考能力。

阿達叔叔分享一段見證說,16年前,他在主日學帶領孩子閱讀《愛彈琴的安娜》繪本時,相對於大家熱烈互動、討論,他發現有一位女孩特別的沉默,主日學結束後,他收到女孩母親的來電詢問:「為什麼我的孩子本來不想學鋼琴,後來卻主動表達要恢復練鋼琴?」事後得知,這位女孩因為聽了繪本故事,引發了她學音樂的動機,多年後,她不但念了音樂班,還考上了第一志願大學的音樂系,後來還出國深造,取得在當地教授音樂的資格。畢業音樂會當天,她不但邀請阿達叔叔出席,還特別為他留了VIP的位子,並向他送花致謝:「謝謝你曾經在主日學說了一個學音樂的故事,讓音樂後來不會從我的指尖中停下。

阿達叔叔勉勵學員說,帶領孩子一同閱讀時,閱讀的層次會逐漸進入心中,對生命的影響是一生之久,閱讀過程若加上聖經的真理,真理的力量就會進入並深化在孩子們的內心。

(台灣復興報商可瑩報導)

炸彈襲擊印尼三間教堂 兒童被利用執行恐襲

印尼第二大城市泗水的三間教堂於5月13日遭受連環自殺式炸彈恐怖襲擊。施襲者是同一家庭的六名成員,包括四名9至18歲兒童,分別到三間教堂引爆炸彈,共導致13人死亡,40多人受傷。伊斯蘭國已承認策動襲擊。

當日早上8時前,一家六口中的兩名十多歲兒子駕駛摩托車衝入聖瑪利亞教堂(Santa Maria Church)引爆炸彈,15人受傷,包括一名警員。5分鐘後,父親接載母親並兩名9歲及12歲的女兒到GKI教堂(GKI Diponegoro Church)。據美聯社援引一名保安人員的話,母親在擁抱一位教友後,引爆她身上的炸彈。有報導指,這是印尼首次有女性執行自殺式爆炸襲擊。5分鐘後,泗水中五旬節教會(Surabaya Center Pentecostal Church)也遭攻擊。父親駕駛載著炸彈的汽車到該教會引爆。

三處襲擊共導致13人死亡,包括該一家六口。警方在差不多時候亦阻止了針對另外一間教會的襲擊。印尼警察總長指出,這個家庭與支持伊斯蘭國的印尼泗水的激進組織「神權游擊隊」(JAD)有聯繫,一家不久前才從敘利亞返回印尼。

印尼總統佐科威(Joko Widodo)譴責襲擊,認為是「非常野蠻及懦夫的行為,超越人性的極限」。教宗方濟各為受害者禱告:「讓我們呼求賜平安的神阻止暴力和仇恨,以和解和友愛來取代。」

(來源:CBNMorning Star NewsChristianity Today報道,2018年5月13及14日,Vasco Lam綜合編譯報道)

禱告:求主拯救兒童脫離恐怖活動,回教國家的基督徒可以得到更好的保護。

DreamKidz 唱遊港九新界 Busking 完成音樂夢想

4月4日兒童節,DreamKidz聯同浸信會天虹小學的學生組成Busking(街頭音樂表演)樂隊遊走港九新界各大Busking熱點,包括尖沙咀天星小輪碼頭、銅鑼灣時代廣場及沙田大會堂,用音樂及歌聲為追尋夢想的孩子和大人打氣。因觀眾反應熱烈,最後Busking隊移師沙田偉華中心加開一場,天虹小學的朱子穎校長及幾位老師除了親自到場為同學打氣,更加入了busking行列,師生和睦合唱。

是次此活動發起單位DreamKidz表示,有感近期香港學童在學業、家庭及學校方面都面對著巨大的壓力及挑戰,夢想及快樂的童年似乎已成為奢侈。Dreamkidz期望透過音樂的自由表達為孩子發聲,鼓勵孩子及家長突破限制,勇敢找回夢想及快樂。

DreamKidz自今年年初開始與天虹小學合作,聚集一班熱愛音樂及有夢想的小朋友組成Busking樂隊,期望在兒童節透過Busking這個平台,讓更多人明白孩子的心聲,看見他們身上的無限潛能!DreamKidz創辦人Mabel表示,整個團隊都非常享受夢想由計劃到實踐的整個過程帶來的喜悅。DreamKidz盼望將來推動更多小朋友發掘熱情,實現夢想。

(KRT訊)

播道兒童之家 過渡計劃 助無家青年獨立

按現時福利政策,在播道兒童之家長大的孩子,到了18歲後便不能繼續在院舍居住,卻又無家可歸,這群18歲的青年該何去何從? 早前播道兒童之家得到凱瑟克基金資助,並委託了突破機構,調查訪問了200多位青年進行一項研究,期望更深入了解離院青年面對獨立生活時的困難及需要;並檢視現行服務所扮演的角色。

報告指出最困擾「無家青年」的是住屋問題,他們收入僅僅可以糊口,難以應付高昂租金,對於未來發展,不敢抱有期望,只能「見步行步」;加上缺乏學歷及資源進修,令這群無家青年正面對向下流動的危機,延續跨代貧窮。有見及此,播道兒童之家開展「第二人生助跑計劃」,透過計劃,增加過渡性住宿位予無家青年,亦期望藉著「衛星/ 空巢家舍」,就是有心人以慈善方式捐出單位,提供住屋予無家青年居住,讓服務擴展到院舍以外,幫助青年獨立生活,繼續人生路。

一名受訪青年Ben,約10歲時因家庭問題經社工安排到播道兒童之家居住。Ben形容那時在兒童之家的生活很安穩,又可以安心讀書;然而到了18歲,他坦言一切都變得混沌、迷茫。「18歲那年,按規定我要離開家舍,返回家中跟爸爸住。爸爸患有精神病,病情亦非常嚴重,試過用菜刀威脅媽媽的性命。這個家,住不下去。後來,媽媽返回國內,而我則要另覓居所。試過入住臨時居住中心,個人物品只可以放在床邊,很容易被人偷去,品流又相當複雜,曾經與吸毒的人、逃避追殺的人同住一室。也試過在深夜時,有個男人一直站在我床邊望著我,我就一直假裝睡覺,不敢出聲,那一刻真的很驚。我感到很無助,只是求有安穩棲身地方。」

經由社工及兒童之家院長的介入,Ben最後成功申請入住青年宿舍,為期兩年過渡性的住宿服務。在這期間,Ben得到穩妥的生活及宿舍的支援,可以重拾對未來發展的方向。現時他在一家中學從事IT的職位,有能力自及自足,過穩定的生活。

按估算,因家庭問題,例如與家人關係惡劣、家人長期患病、父母離異等因素,未能有安穩居所,有需要入住青年院舍的年輕人大約有7,000人,但現時社會提供的青年宿位並不多,以播道兒童之家為例,青年宿位也只有18個。

播道兒童之家院長 羅美珍 分享道:「這群無家青年,他們大都是『叻仔叻女』,很懂得為自己打算。只要我們能夠扶他們一把,他們是可以向上流,成為社會的棟樑。」

(新聞稿由有關機構提供)

【Kingdom LIFE】Dreamkidz 共建孩子夢

近期經過沙田偉華商場,很多人都被一個造型可愛的動物農莊的佈景展板吸引。細心的朋友會發現,這個將聖經價值觀帶到商業場所的事工名叫DreamKidz。今期Kingdom Life採訪了Dreamkidz創辦人之一戴美寶,分享Dreamkidz對這個城市的異象及使命。

「香港其實是一個豐富多彩的城市,但同時需要人有一個豐富的思維去將很多可能性發掘出來。我相信香港不是只有填鴨式教育,而是有很多的創意在年青人和兒童中間。」戴美寶坦言。Dreamkidz期望藉著音樂、藝術的訓練,啟發兒童去發掘他們的潛在恩賜、興趣、及夢想,幫助孩子明白自己寶貴的身份價值,活出神所喜悅的生命。

以創意啟發孩童

Dreamkidz的誕生,也是從一班同工領受在教養兒童上的屬靈不滿足開始。戴分享:「我自己也是一名母親,在我的孩子上兒童主日學的過程中,發現雖然教會都會用遊戲、手工等方法教導孩童,但從他們的回應得知,不少活動及內容已是重複出現。漸漸孩子對於教會的活動,都有一種印象,覺得不夠創意及好玩。」DreamKidz就是從這個角度出發,放棄以活動行先的教導形式,以心靈啟發的方式,向孩子傳遞神裡面的豐富。因此DreamKidz的所有創作都是和兒童一齊構思的。戴認為,兒童在靈裡面有一種很特別的敏銳,當我們用心去聽他們的分享,就會知道他們裡面有很多的渴慕。而事實上,DreamKidz很想透過藝術,和他們一起以一種創新的眼光去認識神,用一個藝術的方式去讓他們明白真理更多。戴以自己的孩子為例,在一次參與成年人的敬拜中,她的孩子突然學會了吹角。「他只有6歲,我以為他很多東西都不懂,但一次偶然機會,他不但學會吹角,而且還俯伏敬拜。這些都不是大人教的,是神親自感動他這樣做,所以不要容讓大人的固有想法限制孩子的可能性。」

兒童也要「一手信仰」

Dreamkidz最想看見的,是每一個兒童和神建立「一手信仰」的關係。我們發現很多孩子都在經歷「二手信仰」,父母的信成為孩子的信,但很多孩子從未真正經歷神的豐富。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孩子不是負累,不是騷擾成人崇拜的存在,反而很多時候,神透過孩子教導年長的人及父母很多屬靈的事。當我們和孩子一起祈禱,有時他們接收到的信息和大人是沒有分別的,因著我們都是領受同一聖靈。成人不能認為孩子是幼稚班,而自己則是高班或者大學。在屬靈層面上,其實神在孩子身上的工作會令我們感到驚奇。孩子是神的「秘密武器」,他們的接收比成人更加直接和真實。

創意活動及未來計劃

krt315-12
在沙田的偉華商場舉辦一系列的親子活動

在最近的爸媽節,DreamKidz更以實際行動將聖經的價值觀帶進社區,在沙田的偉華商場舉辦一系列的親子活動,小朋友除了可以與父母一同學習扭氣球,畫心意卡及贈送禮物給爸媽,更可以透過場地的「親子農莊」展覽及佈景,更多認識我們的天父及屬靈品格。除此之外,在未來的日子,DreamKidz將舉辦先知性的舞蹈、繪畫,以及敬拜及禱告的訓練等,和兒童一起創作音樂及一同經歷屬靈生命的成長。想知道更多關於DreamKidz的活動及課程,請瀏覽DreamKidz FB 專頁。

DreamKidz@worship studio 課程第一擊: 兒童先知性舞蹈
DreamKidz@worship studio 課程第一擊: 兒童先知性舞蹈

(記者莫嵐報道)

[國度觀點] 迪士尼迎合市場 童話故事開始滲入同性戀元素

迪士尼經典動畫電影《美女與野獸》,故事再次搬上銀幕,新版本由真人演出。今次電影加入具有爭議性的同性戀角色,為迪士尼首次有同性戀元素的童話故事,相信是為應合市場需求。新加坡教會全國協會(NCCS)大力反對,聲稱研究指觀眾會受到電影的同性戀角色所影響,因而傾向接納同性戀生活方式。

坊間有言論認為反對聲音不公平,有歧視同性戀之嫌。他們認為世界上確實有同性戀,在電影裡抺殺同性戀角色人物,等同於否定他們的存在,所以是無知的行為。這些言論只是將焦點放置在故事內容,卻沒從創作動機和意圖去分析電影對公眾社會的影響。即使現在未能評估傳播效果,卻可從傳播者的動機解讀媒體。

《美女與野獸》在一對主僕的關係裡加入同性戀元素,僕人來富有親吻主人加斯頓的欲望。導演比爾干頓曾對傳媒表示,來富渴望親吻加斯頓,並對這感覺有困惑,而他表示這是「好的同性戀情節」。這並非只是有沒有同性戀人物的問題,導演的動機就是將同性戀情節加入電影裡。雖然同性戀不是這電影的主題,但同運近年間積極向兒童觀眾打主意則是鐵一般的事實。同運分子去年積極遊說迪士尼在《冰雪奇緣》續集加入同性戀元素,要求女主角愛莎有女朋友。歐美的兒童故事書早已有同性戀內容的出版。

《美女與野獸》在道德保守的亞洲國家已引起震盪,馬來西亞決定刪剪片段後才可以P13類分級上映,即13歲以下的兒童必須在成人陪同下才可入場觀看,但迪士尼公司寧願延後在該國上映。而俄羅斯將電影列為16歲以下孩童不可觀看的影片。印尼只准13歲以上人士觀看。新加坡列為PG,建議父母陪同兒童觀看。香港評為 I級,適合任何年齡人士。雖然同性戀元素在今次電影裡僅佔很小的位置,但小火不熄,大火便會漫延,基督徒父母對引導子女的娛樂選擇要有堅定立場。

兒童的夢魘 -【夢解碼】專欄

你還記得年幼時困擾你的夢魘嗎?大部份人都能回想起他們的童年夢魘。你會聽到許多關於被鬼魂纏繞、被殭屍追,或是掉進深海的故事。有趣的是,幼兒在三、四歲前,是不會作夢的。我還記得,當我的兒子四歲時,他夢見一隻可怕的怪物追趕他。

幼兒的世界充滿新的經驗與發現,而這世界會繼續擴大。兒童比成年人更多出現夢魘。這些夢魘通常始自三歲左右,持續到七歲或更大年紀。兒童開始接觸閃光、雷聲,就很容易出現夢魘。學校裡的欺凌、功課壓力、行為問題,甚至是學習困難都會引致孩童出現夢魘。

家長們必須要知道,如果我們不小心,可以成為孩子夢魘的成因。這是什麼意思呢?這跟你的孩子在學步行時,你怎樣跟他們溝通有關。如果你選擇以恐嚇及暴力懲罰來達致紀律教導,夢魘很可能伴隨著孩子的成長。

我是指哪些恐嚇性的教導呢?例如,你對孩子說﹕「如果你不去睡,怪物會來捉你。」或是當寶寶哭鬧時,不是以愛和禱告去安撫寶寶的情緒,而是選擇向寶寶大叫,或是以負面說話責罵寶寶,例如「你真沒用」,或是「你為我的生命帶來負擔」,或是「你只懂得哭」。這一切的負面教導將會對你孩子的生命造成屬靈損害。這會產生恐懼、傷害或是不被愛的感覺。

另一樣會為你的幼童帶來夢魘的,就是暴力的電視節目。充斥著殺人、破壞行為的影片,或恐怖片,這一切都不應帶進你的幼童的生命,因為他們並不知道那些東西對他們內在的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怎樣處理小孩子的夢魘呢?禱告是最重要的!分辨出夢魘的根源十分有用。如果你知道神透過夢魘想對你說些什麼,你就會知道怎樣去處理問題的根源,把它釘死在十字架上。

我的二女兒現時八歲。有一天,她告訴我她作了一個很恐怖的夢。於是我跟她談論,了解她的夢的內容。她發現,她當天晚上睡前曾經看過恐怖的卡通片。然後,她求神赦免她,請求神拿走恐怖的怪物。那對她很有幫助,自此她就拒絕看任何恐怖片,並且常常在睡前禱告,求神挪開她的惡夢。

養成為孩子禱告的習慣,即使在他還是學步甚至是在母腹之中,把正面的教導與指引帶給你的孩子。記住常常對他的生命說出愛、鼓勵及打氣的話語。

 

以下是一名小孩的夢魘實例——被殭屍追趕﹕「我夢見我在自己的屋子中。有一隻殭屍進入屋子,四處追趕我。我十分驚慌,躲進了爸爸的書房中。後來我看見媽媽來找我。我的媽媽拿起劍來,把殭屍斬開兩半。我在驚恐中醒了過來。」

解讀﹕你的生命曝露於恐嚇性的教導中。屋子代表自己。你需要離開這一切。殭屍代表你的生命中的恐懼。爸爸標誌著神的形象。媽媽就是權柄。神在確保你可以藏身在祂的保護之中。(我躲進了爸爸的書房中)劍就是神的話語。你需要祈禱,破除你裡面的恐懼。詩篇91:3-6﹕「他必救你脫離捕鳥人的網羅和毒害的瘟疫。他必用自己的翎毛遮蔽你。你要投靠在他的翅膀底下,他的誠實是大小的盾牌。你必不怕黑夜的驚駭或是白日飛的箭,也不怕黑夜行的瘟疫,或是午間滅人的毒病。」


文@Mary Chu(火石7解夢中心負責人)
譯@Ann Chan

同運要求《冰雪奇緣》有同性戀女主角

最近同運活躍分子積極展開遊說行動,要求迪士尼在《冰雪奇緣》續集加入同性戀元素,希望女主角愛莎有女朋友。

「給愛莎一個女友」運動最近多了一位重要的支持者,就是《冰雪奇緣》愛莎的配音艾狄娜·曼素(Idina Menzel)。她表示:「我覺得非常好!」

「在我的成長階段,我從來沒有見過一個公主與另一個公主相戀。」運動發起人Alexis Isabel Moncada為MTV撰文說,「娛樂界給我們與野獸相戀的女孩、愛上人類的妖怪,又有愛蜜蜂的女人。但我們從來沒有看到同性戀關係的純真。」

迪士尼未對此作出正式回應,但基督教組織中的一些重要人士已表述意見。前同性戀者Janey Boynes在面書上說:「多元性別組織要為《冰雪奇緣》的愛莎一個女友,這是他們向兒童灌輸其觀念的一種手法。我呼籲家長們為你們所相信的站出來。你可以要求、發聲、關注,甚至發起『給愛莎一個男友』。你的聲音是有用的!」

(來源:Charisma,2016年5月23日,陳淑安編譯報道)

 禱告:「給愛莎一個女友」運動不能成功

內地兒童事工挑戰大 欠教師 欠資源

福音證主協會與旺角浸信會於3月2日舉行神州情季禱會,主題為「內地兒童事工的實況和需要」,闡述在國內當兒童主日學老師的挑戰。

講員胡老師指出,內地不同地區面對不同挑戰。對於貧困地區及農村,最大的挑戰就是缺乏資源及教師;教材欠缺,老師亦缺乏訓練。此外,留守兒童情況普遍,他們一般很自卑,心靈上有很大需要。相對貧困地區而言,一般鄉鎮的兒童主日學有較完善的行政架構。可是,資源及有經驗的教師仍很缺乏。至於富裕城市,雖然資源充足,卻不是沒有挑戰,其一挑戰是學生太多,並且背景參差,有來自富裕家庭,也有民工家庭。另外,中學灌輸進化論,導致主日學學生升中學後有很高的流失率

另一位講員是在國內服事了逾十年的白老師。她特別指出全人關懷的重要。主日學老師不僅傳遞聖經知識,也教導學生把信仰融入實際生活,及以信仰面對不同人生階段。另外,白老師提到他們正組織主日學團隊,培訓將來可培訓他人的老師,並建立地區網絡,促進彼此交流。最後,她提到內地的主日學培訓教材仍很缺乏,香港可以成為重要的渠道

(記者陳細細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