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度1分鐘(46) – 春節習俗與基督教信仰

+按圖放大

粵語版:

華語版:

春節習俗與基督教信仰

春節將至,當中的習俗同基督教信仰有無衝突呢?

不少春節習俗背後其實有著豐富的哲理,基督徒不應一味的否定傳統習俗,反而應該嘗試去認識其文化及起源

貼揮春(春聯)

是否迷信 有研究認為貼揮春(春聯)的習俗大約在南北朝傳入,用紅色或木貼在門邊,故猜測可能是當時猶太人亡國之後來到中國帶來的逾越節習俗,在門框上貼揮春是與逾越節習俗有關是大有根據的。
屬靈轉化
  • 基督徒不用擔心貼揮春是「迷信」,可看為是猶太人過逾越節一樣的意義,在門框上塗血,紀念當年神保守以色列人平安出埃及的事情。
  • 基督徒可嘗試創作既有中國文化味道,又具有福音意義的揮春,轉化文化,並且傳福音。

(今期《國度復興報》中間大頁有「國度降臨、興旺福音」揮春(春聯),歡迎大家剪下貼上。)

 

 

 

 


發財利是

是否迷信 「利是」古時是「紅包」,用紅紙包上祝賀人的說話,而不是放錢的。習俗原本的意義是給人祝福,不屬於民間迷信。
屬靈轉化
  • 拜年的時候互送祝福,建議用「恭喜您平安喜樂」代替說「恭喜發財」。
  • 基督教不以「發財」為最高真理,內心的平安喜樂遠比「發財」更重要,而且相信只要得到神的祝福,人都會「發財」。

處理春節習俗與基督教信仰之間的衝突

1 區別「文化」抑或「迷信」 基督徒不一定要完全反對文化習俗,有的是可以認同的,但基督徒應反對迷信。
2 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 有智慧地回應民間迷信或民間習俗
3 肯定中國哲理與基督教信仰之間的共同點 習俗背後可能有哲理,找出哲理與基督教信仰之間的共同點,打開話題與未信者討論,成為見證福音的好機會。
4 深入了解中國文化及歷史 華人基督徒應該對中國文化及歷史有承擔,不單是要領人信主,也要承擔中國人的苦難。

內容取材自梁燕城的〈春節傳統活動面面觀〉,刊登於印尼華人基督教會聯會網站(http://pgti.co.id)。

這世界需要父親 撐起屬靈遮蓋 醫治無父世代

孵化箱事工126-27日舉辦「這世界需要父親」分享會,邀請了Andrew Houghton及Fiona Houghton夫婦分享他們作為屬靈父母的心路歷程,期望協助香港的弟兄姊妹興起成為合神心意的父母,保護及鼓勵下一代。

父親缺席的世代

Andrew是一位「無父者」,他從未見過父親,自小就要照顧自己和母親。他指出,人對天父的形象常被地上父親的經驗所影響,正如他對父親的印象是一位「缺席的父親」。除非我們跟天父學懂如何做真兒女,否則其他關係都是挑戰。今天,瑪拉基書中無父的咒詛仍然有待扭轉。Andrew又談到,夫妻關係是人在世上最重要的關係,夫妻作為一個整體能夠彰顯神的形象。他笑說,在香港繁忙的工作環境,許多父親好像跟工作結了婚。父親本是被召在家庭中代表天父。他曾接觸很多來自富裕家庭但吸毒的青少年,他們都缺乏一位穩重、溫暖和熱愛的父親。他說:「若人不能從原生家庭的問題中被醫治,就不能成為好的父母。」

示範父母如何祝福兒女

Andrew明白華人的父親很少稱讚兒女,但作為基督徒,天國文化的重要性應該高於華人文化。他向與會者示範父親應如何祝福兒子,「兒子,我愛你。這不是出於你的表現,而是因為你就是你。我完全接納你。縱使我們會遇到問題,你永遠都是我兒子。我關心你,也享受與你一起。我祝福你得著天父所預備的一切,滿足你一切的渴望。」Andrew指出,父親要呼召出子女的潛力,稱讚他們,指導他們的方向,相信並幫助他們。

Fiona接著亦示範母親應如何祝福女兒,「妳是一個美麗的創造。神造妳是女性,因為神喜歡祂的女兒。我們很愛妳。妳作為亞洲的新女性應感到喜悅,因為這是神的揀選。妳的受造奇妙可畏,妳將成為一個女孩子、女人、母親、祖母。求神保護妳,我們呼召出神放在妳裡面的恩賜,奉主的名祝福你。」她認為文化有時對女性有很多制肘,但是在靈裡,女性是大有能力的。妻子常期待丈夫填補自己的空洞,但只有天父能夠做到。她相信釋放亞洲婦女的關鍵在於讓耶穌解決一切羞恥。

按照聖經恢復男女角色

Fiona又指出,男女雙方不能互相理解亦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女士會看到男士的問題,卻沒有尊重他們,在人面前責備他。她笑說:「我花了二十年去改變Andrew,但我後來發現是行不通的!」她引述史丹佛大學的研究證實,男女的大腦及行為是不一樣的。大部分男人的思維是完全分隔開的,他們同一時間只能做一件事。相反,女性的思維會把所有事情一併思考,也可以同時處理多件事情。因此,男女要明白彼此的不同,互相合作。「一個真男人會在面對挑戰時,堅持他的信念。他拒絕消極被動,接受責任,做他認為是對的事情,並且勇敢地帶領人。」Fiona指出,「真男人與世界的成功人士的定義不同。」然而,女人要明白,由於普遍地缺乏父親典範,現在男人並不知道怎樣作好丈夫及好父親,感恩神正在恢復真正男人的形象。另一方面,聖經中的女人,希伯來文是「Ezer」,代表耶和華的幫助,而不是一個僱傭。妻子應該理解、支持及尊重丈夫,幫助他發揮潛能。丈夫應該領導妻子好像基督領導教會一樣,提升而不是批評她。

.Andrew及Fiona釋放屬靈父母的榜樣

Andrew在現場撐起一把傘,來示範丈夫的角色。他說丈夫在神面前有責任去撐起屬靈的遮蓋,這不是神交給妻子的責任。問題是,男人自己也有屬靈的軟弱和傷害,令遮蓋失效。因此,這個世界在期盼一代人興起向神說:「我要修補遮蓋的破口!」

馬健明牧師最後總結,自己也是無父者,也希望推動一代興起成為父母,斷絕這個咒詛。他相信這個運動是超越教會、宗派、職場的,透過課程中同行實踐,真正的父母將會興起。

(記者林暐皓報道)

【Kingdom LIFE】虎媽華麗變身 帶親女上陣建立有品香港

你能想象一對原本關係破碎的母女,能夠成為同工齊心服事家庭嗎?今期Kingdom LIFE邀請了「香港有品運動」總幹事Josephine Ling分享她的家庭如何被神轉化,成為別人生命的祝福。正如Josephine曾經講過:「神就是透過改變一個『虎媽』,影響了200多間校園。

關係破裂,女兒嘗試輕生

Josephine形容自己曾經是一個很典型的香港媽媽,用現時的叫法,就是「虎媽」,很重視孩子的教育,但覺得教和罵是分不開的,孩子做得不好,就會責罵,非常嚴厲。「我有一套標準,很想孩子達到,當孩子不斷長大,我就發現越來越多的方面,他們達不到我的標準。於是我會去找錯處,開始覺得他們做得到是應該的,做不到就應該責罰。」Josephine和孩子的關係產生很大的張力,家裡開始紛爭不斷,後來女兒和Josephine的關係惡劣到一個地步,她不斷逃學,甚至放棄了自己的學業,做很多反叛的事。而Josephine還以為自己管得不夠緊,於是更加嚴厲地管教女兒,希望「修理」她回復正常。而結果卻是令她更加抗拒,甚至嘗試跳樓自殺。

「在她想跳樓輕生時,我才突然醒覺,原來10多年的管教並沒有令她感受到我的愛,感受到的只有數不盡的責備和要求,我好像突然之間清醒過來。當時我向神這樣說,求袮不要讓她跳下去,讓我再愛她一次,我要重新去愛她。」幸好得先生勸說,女兒沒有跳下去,避免一場悲劇。這件事令Josephine整個人被翻轉,重新去反思自己愛孩子的方式是否合宜。原來自己不了解女兒的內心,甚至不能體恤她的軟弱,很多時候用自己的角度看她,所以對女兒的要求就成為她的壓力。Josephine決定要改變,學習用神無條件的愛去愛孩子。「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我開始認識到,不是要求她走我選擇的那條路,而是我要幫助她找到她自己的路,然後陪伴她去行。」Josephine家有了很大的轉變,她和女兒的關係漸漸被修補,後來女兒更重拾信心去讀書,找回自己的人生目標。

有品運動的誕生

Josephine被改變後,神非常使用他們一家的經歷,她開始到很多教會及佈道會分享她的見證,甚至有基督教的電影製作公司,將她的故事拍成了電影。在不斷分享的過程中,Josephine意識到,除了基督徒需要知道如何用神的法則管教孩童,其實非信徒也非常需要。於是,Josephine連同幾位弟兄姊妹成立了「香港有品運動」。初時,除了配合教會去傳福音,他們也到社區分享講座,個別地關心不同家庭的需要。同時,他們也到學校舉辦講座,接觸家長。講座主要是教導父母如何透過以愛為本,接納,鼓勵及表揚等統稱「6A」的教育方式,幫助孩子建立品格,引導他們行走合適的成長道路。漸漸地,學校認為香港有品運動的課程「落地」,除了教導外,還有很多有血有肉的故事。香港有品運動的口碑就慢慢傳開,第一年他們接觸了20間學校,第二年再多幾間。而現在,香港有品運動已經成立10年,除了幾位同工,Josephine已經培養了200位「6A」講師,並且有超過200間學校與他們有深度合作,稱作有品校園

.小朋友於10週年活動上表演跳舞

由母女到同工

現在,Josephine與女兒之間的關係被修補之餘,還多了一種新的關係——上司與下屬。外人看這對母女,會覺得很奇妙,神令破碎的關係,轉化成同行同工。「其實她很愛我,很想支持我,因著這份愛及神的領帶,現在我們兩個能夠蒙主的恩一起同工。很多人告訴我,其實你的女兒不用說太多,我們看見你的女兒和你同在一個辦公室,已經是一個見證。現在Jacqueline常常與年青人分享夢想,過去的經歷不能刪除,但裡面的品格能幫助我們迎難以上。她有自己的故事和經歷可以激勵與她同齡的年青人,而我的故事則是激勵了與我同齡的父母。

在工作中,Josephine是總幹事有最後決定權,但同時也給予同工很多發揮的空間。「我既是Jacqueline的上司、同事、也是媽媽,所以拿捏我們之間的關係是我需要去學習的。」Josephine坦言,她的不足,正正就是女兒能夠補足的。Jacqueline對現時年青人的思想及潮流文化很敏銳,她接觸的層面和Josephine非常不同,這就幫助了香港有品運動跳出傳統的框架,能更多從年輕家長的角度去思考。Josephine不太懂營銷宣傳,而Jacqueline會嘗試不同的方法去創新,例如使用社交媒體、新的改革措施等,比Josephine更大刀闊斧去改變及實行。「因為她是我的女兒,我會給予她很多機會嘗試。同時,因為我是她上司,她也非常尊重我的意見,會得到我的同意才會去做,這個關係是很特別的。」

.嘉賓及香港有品運動董事於10週年活動揭幕

(記者莫嵐報道)

2018香港「全球領袖高峰會」 賦予員工工作意義 克服恐懼有助追夢

2018年度香港「全球領袖高峰會」於2月2至3日在教會「Island ECC 」舉行,數百位來自各行業有志提升領導力的信徒參與了此次會議。本年度講員包括芝加哥柳溪社區教會主任海波斯牧師(Bill Hybels)、領導力作家安迪.史丹利(Andy Stanley)、 谷歌高級顧問拉茲洛.博克(Laszlo Bock)及國際正義使團(IJM)執行長侯嘉理(Gary Haugen)等。

史丹利帶領美國北點事工超過二十年,他發現成功機構都有一個獨特又卓越的「產品」,就是比競爭對手出色,能夠挑戰固有前設,及翻轉行業的營運模式。因此,他認為領袖要建立一個文化去認出而非抗拒這些創新想法。首先,持續學習,不要批評。其次,保持心思及眼光開明,因為「心思封閉的領袖封閉人心」。再者,嘗試以「嘩」代替「怎做到」,鼓勵團隊和下一代 「獨特又卓越」的想法。

博克領導谷歌人力工作多年,期間谷歌超過一百次獲嘉許為最佳僱主。他發現了一些在各行各業都通用的管理原則,主要包括:一、賦予及提醒員工其工作意義。研究發現,當人了解到自己的工作能夠幫助人,是提升工作表現最有效的激勵方式。二、成功的公司都相信自己的員工,會將公司的目標、財務狀況及計劃進程向員工公開,因為信任和尊重員工可以激發他們的創意及令工作表現變好。三、主管應該聘請比自己優秀的下屬。不好的下屬毒害業績,拖累其他人的表現、士氣和精力。「寧願請不到人,也要等待那些優秀的人選。」他說。最後,重點在於持之以恆地做上述的事,才能保持成功。

最後,國際正義使團侯嘉理分享,他發現領導力的頭號敵人是恐懼,若不妥善處理,一切夢想都是空談。領袖必須找出真正的恐懼,並將之帶到神面前,聽聽祂對於該夢想有何說法。他又指出,我們應該採取進攻姿態,而非防守,因為耶穌已經勝過世界(約16:33)。他提到,國際正義使團曾在肯亞幫助被警察欺壓的計程車司機。而在一次公聽會後,這位司機及團隊的律師均被擄去並被殺害。眾人感到恐懼是合理的,但當他們去到肯亞,欲發現團隊的人數增加了20%。他總結:「建立一個堅持勇敢的群體有助追夢。」

(記者林暐皓報道)

「Ekklesia.愛.匯聚」 信徒的跨領域連結 共同經歷神愛真實

由從事生命教育的職場信徒組成的「Steadfast Love.一個都不能少」團隊於1月28日舉辦「Ekklesia.愛.匯聚」分享會,盼望連結更多同路人,匯聚成一個跨學校、跨機構、跨領域的社群,經歷初期教會Ekklesia的真實。當日聚會約有40位老師、職場人士、機構及教牧同工出席。

團隊成員陳志耀從事生命教育17年,亦是生命教育基金會的義務總幹事,他在聚會中分享:「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有價值,但那惡者的偷竊、殺害、毀壞,致使很多生命以為自己沒有價值。天父看我們每一個都重要,『一個都不能少』,意味著每一個生命及每一個人的參與都不能缺少。天父渴望信靠祂的人彼此合一,呈現Ekklesia,就好像初期教會那樣,相聚中彼此激勵和加力,讓我們在社會的不同角落,將天國文化滲透日常生活中每個層面。」陳又提到,在多年與人同行的經歷中,深深體會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過去、限制、軟弱,人靠著自己並不能堅持去愛,但相信神就是愛,祂藉著聖靈住在我們裡面,縱然人並不完全,但仍可流露並經歷天父那份堅持、不放棄的愛 (Steadfast Love)。大會還邀請在場會眾寫下並分享天父放在他們生命中的負擔,及對所服事的群體的夢,不少人都公開分享了自己與人同行的親身經歷及故事。

(新聞稿由主辦單位提供)

職場信徒被呼召作宣教士 教會須裝備及賦權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及職場轉化學院於1月15下午舉辦「怎樣裝備與賦權職場信徒」教牧講座中,邀請保羅史蒂文斯博士(R. Paul Stevens分享如何幫助牧者支援與裝備職場信徒實踐信仰。

現年80歲的史蒂文斯服事主超過55年,從牧養會眾的經驗中,他總結了以下四點發現:一,耶穌是教會的頭;二,所有教會會眾都被呼召在教會及世界裡服事;三,神呼召全體的會眾,不只是呼召牧師、宣教士;四,神的子民的服事地點在世界之中,要充滿萬有(弗4:10)。他簡述以弗所書的脈絡,保羅在一至三章指出信徒在主內的身份,四至六章就教導信徒如何在世界活出呼召。史蒂文斯說:「基督徒不是『去』教會,我們就是教會。教會具有聚合與分散的功能,神在每周一早上差派宣教士去職場,是專職宣教士不能到的公司。」因此,他認為,每間教會在地圖上的據點應是工作場所,不是居住的區域。

史蒂文斯提出教會應該是一個有機體,多於是一個組織。教會是一個身體,肢體間互相依靠(林前12)。身體的整體效果應大於各部分的總和,在多元中合一。他說:「現在的領袖訓練把人倒模成同一個模樣,這樣的訓練不能有效地裝備肢體。」他之後透過身體四個系統比喻教會如何服事職場。

首先,史蒂文斯提到神經系統。它結連身體所有部分,所以教會每個肢體都須要直接與耶穌相連,被耶穌領導。可是,當教會組織化的時候,會眾只把問題反映給長老,期待他們作決定,而不是直接尋求神。因此,教會要發掘神放置人心中的熱情,明白神的主權安排子民在不同的職場服事,教會肢體的恩賜配搭也是神的計劃。他笑言:「教會應在星期一至五寫上『教會在職場,不在這裡』!

第二個系統是消化系統。史蒂文斯引導與會者反思:我們在餵什麼給教會?他指出教會應教導職場的呼召和神學。服事神不單單在教會中,也是在工作中。他提議,教會應每週邀請職場信徒講道或分享工作見證,用職場的用語溝通。教會須要給予肢體召命辨別和輔導。

第三個系統是循環系統。正如身體靠血液作循環,教會的循環系統就是文化。文化由象徵符號和物品組成,在符號背後就是價值觀和信念。史蒂文斯建議,教會要多用職場的象徵符號,訪問信徒在世界的工作、信仰和挑戰,也必須為他們禱告,慢慢地改變教會文化。

最後,史蒂文斯提及骨骼肌肉系統,指出教會和家庭如何支撐職場的關係。他建議教會應建立行業支持和禱告小組,又要精簡架構讓人在世界和家庭中服事。教會要認同工作是神的禮物和召命。「沒有任何場所黑暗到基督徒不能服事,職業也沒有高低之分。」他總結。

講座下半部分,史蒂文斯談到「裝備職場信徒的挑戰」。他提到商業和職場長期被教會視為不屬靈,背後包括歷史、制度、神學、會眾及靈性等因素。歷史上,受希臘思想影響,靈性哲學為最高尚,勞力最低下。中世紀時代,修士、牧師和宣教士被認為比職場信徒更屬靈,馬丁路德亦認為生意和公義不能並存。制度上,忙碌的牧者不了解職場困難。教會亦多著重宣教士,忽略職場。史蒂文斯反問:「為何不為職場肢體禱告呢?」神學亦瀰漫著一種「聖職人員才有特殊呼召」的迷思,但其實所有人都是「被呼召」的。會眾之間也不明白其他人在職場做什麼,沒有為大家的服事代禱。最後在靈性方面,世界會認為宗教只關乎個人精神層面,與日常生活關係不大。

要賦權職場信徒,史蒂文斯提出要停止用「平信徒」和「聖職人員」兩詞去區分服事神的人。他指出初代教會有領袖,但職銜永不高於教會整體。他說:「教會沒有平信徒,每個人都是神職人員。」他建議領袖可到肢體的工作場所探望他們,聆聽他們的問題,確認他們的生活是神的事工。再者,教會的講台應談及職場問題和神學,又要為職場禱告,差派人出去服事神的國度。

 

(記者林暐皓報道)

【Kingdom LIFE】裝備青年大軍進入演藝界別

如何在職場中活出天國文化?基督徒可以在演藝界別發揮屬神的影響力嗎?今期Kingdom Life採訪了「新生命動力協會」會長梁鴻華(Tony)及其課程學員招子揚(子揚),他們透過建立團契,設立培訓課程等方式,牧養有志在演藝行業發展的邊緣和弱勢青年,期望能「落地」職場,發揮天國文化影響力。

瀕臨破產下成立團契

Tony本身從事電影業工作,早在20年前,Tony就對台灣的共生社區非常感興趣,並且一直期望在香港建立一個活出天國文化的共生社區。直到2016年,Tony的經濟狀況很差,面臨破產。原來神一直感動他成立團契,牧養一群破碎的年青人。但之前Tony認為自己不可能站在講台,遲遲不敢去做。直到瀕臨破產邊緣,Tony反而把心一橫,決定開始這個「新生命動力」團契。「既然到這個地步,已經沒有什麼可失去,所以我覺得一定要完成神一直想我去做的事。」團契成立了幾個月後,就運作不下去,因為已經拖欠房租3個月以上。面對破產,Tony態度從容,但最放心不下的是團契牧養的那群年青人,他嘗試向東九教牧的一位牧者尋求幫助。「我可以破產,可以什麼都沒有,我知道自己有能力賺回來。但是我不能撇下這班年青人的生命,團契成立了,他們信耶穌了,照顧他們是我當做的事。」

.新生命動力團契合照

一個月的租金供應

那位牧者答應下一個星期來講道後再與Tony商量。而當日,Tony接到房東通知,要求他在第二天中午12點前最少交一個月租。如果他做不到,必須馬上搬走。這時候,神蹟發生了!牧者來團契分享信息後宣佈,他們會安排幾位牧者來照顧這個團契的年青人,繼續尋求神的帶領。「那個時候我的心情很複雜,如果交不了房租,還能有明天嗎?」其實當時Tony有輛曾用於拍戲的「老爺車」待出售,之前Tony刊登報紙一段時間,都沒有回應。但那天他剛坐下與牧者開會,就接到了電話,有人想買他的車,而且現在就在樓下。Tony分身不暇,就由他的太太到樓下與買主見面。會議在6點結束後,Tony馬上衝到樓下,見到買主一家人正在等他出現。買主的兒子一直勸爸爸不要買,但他卻立刻決定要買下那輛車。第二天,他們就辦理過戶手續,而賣車的錢剛好是一個月的租金!

後來那個爸爸解釋,他是做地盤工程的,需要一輛車在地盤範圍內用,車殘舊和費油問題不大,最重要的是車身要大,冷氣系統好,所以Tony的車完全符合他的所有條件。之後,團契就繼續有下一個星期,再下一個星期,直到今天。「這個神蹟告訴我,神定意要建立一群這樣的人,他們現在看來是不及格的,沒有聖經知識,屬靈生命很幼嫩,甚至未能被神裝備去事奉。但我知道神有祂的方法,祂想我陪著他們,慢慢去建立他們的生命,直到適合的時候,就裝備差派他們出去作祂的工。」

徒園計劃

團契成立了兩年,已經匯聚一群投身電影行業的年青人穩定參與。神就在這時感動Tony去實行「徒園計劃」。「我們越往前行越知道這計劃的龐大,我們沒有足夠資金及支援,如果用理智去想,應該會越來越沒有信心,但我的信心卻在不斷增長,我深信,神插手的事,是沒有不成的。」20多年前的領受,現在神容讓它透過Tony手所作的在香港實行。Tony希望在香港構建一個不同類型的共生社區,有著天國的文化和生活模式,可以活出神所預備的豐盛生命。「徒園計劃」3月開始招生,期望匯聚100多位有興趣投身演藝及電影行業的基督徒學生,參與一年的幕前幕後課程,並且必須參與團契的牧養。「我們需要明白自己在打一場什麼樣的仗,理念要相通。這群學生日後畢業,可以帶著天國的文化和看法去影響演藝界別,一點點去改變或者修正原本不屬神心意的文化。」

.在導師帶領下,學員於拍攝現場學習場記工作

學員的生命改變

子揚是之前參與演藝課程的學員之一,他成長於破碎的家庭,媽媽是2010年發生的馬尼拉人質事件中的生還者易小玲,家庭經歷的巨大事故,令子揚變得非常反叛,初來上堂時完全沒有反應,不說話也不合作。因著參加團契,子揚慢慢被改變,開始願意與人溝通分享。「我在團契中感受到愛,是梁生(Tony)的牧養令我開始改變。那段時間媽媽發生的事故令我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回到團契,就好像離開了香港的繁忙生活一樣,令我心裡的壓力得到舒緩,放鬆下來,內心得到平靜。」

子揚本身對演藝行業興趣不大,在Tony舉辦的一個微電影的項目中,他抱著嘗試的心態去參與機器組,就發現攝影很有趣,於是決心投身電影業的幕後工作。「目前我想做好影相及拍攝,雖然我的夢想還在摸索中,但比起所有工作,我是不會離開電影行業的,因為我覺得這一行太豐富了!過去我是一個迷失的人,但現在有穩定工作和收入,有自己目標。以前我的家人和學校都不看好我,覺得我沒有用。但現在,家人以我為榮,是神透過這個團契改變了我,令我成熟長大,甚至可以去照顧別人。」

 

(記者莫嵐報道)

.舞台劇《變心》劇照

張茂松:勇敢跨越生命的「約旦河」,進入神的應許之地

卓越盈峯行道會於1月13日晚舉辦的培靈會中,邀請台灣新店行道會創會人張茂松牧師分享訊息,勉勵會眾在新一年擴闊眼界,跨越生命中的「約旦河」,進入迦南應許之地。

張以申命記11:8-10和約書亞記1:5-6作引言,闡述以色列民遵照約書亞的吩咐,進入神所應許的迦南地時,必須先突破約旦河的限制。他指出,信仰的無知、不相信、害怕、及傳統經驗,都是人生命中的「約旦河」,限制人進入神的榮耀以及神要在人生命中賜下的祝福。過去以色列民因探子回報,約旦河對岸的迦南地人強馬壯,城邑也堅固寬大,就甚懼怕,不敢過河,於是便停留在曠野長達四十年!然而,當他們鼓起勇氣跨越約旦河,腳一下水,河水就停住,這才知道進入迦南地其實並沒有這麼可怕。而在新約中,耶穌與法利賽人的衝突,是「傳統」與「改革」的爭執。法利賽人重視傳統,耶穌卻帶來革新。張以這兩個例子指出,人往往因循於傳統和經驗,怕面對未知或蒙受損失,而拒絕改變,無法得著神的祝福。他藉此鼓勵會眾,不要被傳統或恐懼綁住,要勇敢破舊立新,該改變就改變。

張又指出,約書亞進迦南地後的第一個行動,是為以色列民行割禮,將一切羞辱從他們身上滾去。(約書亞記5:9)以色列民要先變成新造的人,才能得著神的應許,否則以同樣的舊心態進入了迦南地,最終也只是徒然。信徒的生命也是一樣:要靠着主的帶領,先受內在的割禮,將心志改換一新,別再將陋習帶進新一年。最後,張提醒會眾,迦南人不會自動退讓,耶利哥城亦不可能主動向以色列民投降,他們必須主動把應許之地奪回來。信徒得着神的應許也是同理,必須緊緊握着神的手,勇敢邁出第一步,主動迎向新的目標,攻破撒旦的營壘,才能進入屬靈的迦南地得地為業。

(記者潘意韻報道)

「祝福亞洲2017」 展出逾300藝術作品

「祝福亞洲2017」華人視覺藝術家邀請展於聖誕節期間在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行,共76位來自中港台及海外的華人藝術家參與,展出多達三百多件作品,當中包括不同風格的畫作、雕刻及藝術裝置等等。同場又舉行多場不同基督教藝術講座及音樂會,其中資深藝術教育工作者吳加里於12月26日早上就「西方美術欣賞和基督教」及「如何在教會推動視覺藝術創作」二個題目分享,提到基督徒藝術家遇到的困難及應有的態度。

吳加里解釋宗教與藝術的關係時說﹕「如果你放心思在作品中,你的汗與血就會留在其上,要是有信仰的話,你的信仰就會流露其中。」欣賞藝術作品,就是尋找作者放在其上的個人信息。他介紹宗教改革對西方藝術的影響,就是強調聖經是最終的權威,並且重視自由,而這自由是根據聖經真理的。然而,現代藝術自畢卡索等畫家興起,人性已經扭曲,價值觀不再絕對,印象派就是當中的代表。他引導在場的人思考,今日的藝術是否應流露正確而絕對的價值觀,還是追隨社會的模糊是非價值。

現時是全職基督徒藝術家的吳加里,曾任教中學藝術科多年,以藝術作為事奉亦曾遇到不少張力。他首先指出,基督徒從事藝術創作,若果太重視名利就會失去尊嚴。第二,藝術家一般都較自我,但必須要謹記基督信仰的價值觀,就是謙讓。第三,藝術家作為事奉人員,不可以持著創作的年資夠長就認為自己很有經驗,在神面前看重的是學習的心志,特別在不斷改變的新世代中。第四,藝術創作者要跳出思想框框,不要被過去的成功限制,更不要凡事先有定論,應保持開放的態度。「基督徒藝術家不是從事藝術工作的受洗基督徒,而是蒙神呼召的身份。事奉並不是單憑自己的興趣,而是出於神的心意。」第五,應有策略地發展基督教藝術,而是不胡亂去做。他強調,基督教藝術的目標是榮神益人,必須合乎神的心意。

「做藝術家不只是懂做作品,而是要懂得做人。而做人必須要從錯誤、反省之中去學習。」他說,「事奉的路上總有失敗、挫折,甚至會有人反對、妒忌,令人很想放棄,但必須記住你事奉的是神,而不是要去取悅別人。」

最後他又指出,視覺藝術和美術設計師可以在不同範疇上服侍教會﹕第一,印刷品、網頁設計、文字出版和宣傳;第二、參與花藝設計、佈置;第三,節期禮儀;第四,在教堂放置雕刻、畫、書法、攝影、工藝品等等。「不少人覺得沒有門路去服侍,但站在教會立場,其實事奉人手經常不足夠,若你願意將自己的才華毫無保留的拿出來,大部份教會都會表示歡迎的。」

(記者陳淑安報道)

.是次展覽展出共300多件藝術品,當中包括畫作、書法、雕刻、攝影、裝置藝術等等。
.本地藝術家曾皿堅以霓虹燈表達耶穌出生的情景,更將畫作放在社區之中,「貼地」展現聖誕節的意義。
.本地基督徒藝術家陳芝瑛創作的《讓孩子到愛裡來》系列之〈愛裡沒有懼怕〉
.《主的羊》——張美玉

【Kingdom LIFE】開放「打機」空間,讓年青人走進教會

東區校園事工網絡,改變了過往一校一堂」的事工模式,由東區數間教會的青少年同工共同牧養區內的年青人,以團隊的形式開展豐富的學校事工。而近日的聖誕假期間,他們舉辦的東區冠軍教會球隊盃2017」就吸引了不少年青人參與,反應熱烈。今期Kingdom Life與你走進電競現場,一起與東區網絡的同工探討牧養年青人事工的新模式。

網絡內的支援與同行

談到建立事工網絡的好處,百德浸信會譚銘駒傳道(Les) 笑言,自己不用說太多就是明顯的分別了!Les以往的牧養比較單一,基本上每個星期都要講道,講的內容和方向都單一。當幾間教會連成網絡,Les從每個禮拜講一次道變成一兩個月講一次。Les好想自己教會的年青人可以聽到更多同工的分享和講道,從各種的表達,更多方向認識信仰。而在牧養資源上,事工網絡也產生更好的分工,因為整個柴灣區只有一位女青少年傳道,所以區內的姊妹就可以交給她去牧養。

基督教會活石堂馮嘉茵傳道(嘉茵) 分享,青少年傳道在牧養前線所遇到的問題,教會負責其他事工的牧者都未必能夠理解。不過在事工網絡裡,因著大家都是年青人同工,所以工作都能更好配合,遇到問題能一起想辦法和商量。「例如,之前我們幾位同工到新加坡的神之心教會探訪後,都想在我們的事工中嘗試進行轉化。而轉化的點就不是單單針對自己的教會,是在整個網絡牧養的群體裡推行。有時自己教會其他同工未必會明白怎樣做,但網絡裡的同工可以有互相支援,以致不會感到孤單,甚至刺激更多的想法、創意誕生。」

電競比賽的誕生

今次的東區冠軍教會球隊盃的誕生,是源於Les看見他過去一年所牧養的一班年青人的改變。這班年青人每天都來教會玩球類的電子遊戲。他們最近問Les,星期日是否可以來?Les以為他們想來「打機」,但他們竟然說:「我們不是想來『打機』,而是想來參加崇拜。」「其實這群青少年,一方面在學校有小組,而平時每日都來教會,這裡就好像他們的家一樣,然後我見他們想返崇拜,並且開始穩定,所以我們就想,是否可以聯堂做一些比賽,令教會不但能互相合作,更可以吸引年青人容易踏足教會呢?」於是,東區網絡內的幾間教會就決定用一日時間舉辦這個電競活動,結果比賽當日有些平時不去教會的年青人來了,而同工也預備了教會的年青人去接觸他們。在未開始正式比賽之前,他們自己已經開始玩,建立起關係。「一齊『打機』其實是一種集體遊戲,我們很想年青人能聚集一齊玩,因為現時的『打機』方式是沉醉在自己的世界裡玩,大家不需要溝通。而球類遊戲是可以4個人同時玩,他們也可以自己組隊,那麼就可以信徒非信徒走到一起,也可以互相對賽。Les又分享,玩電競遊戲和在足球場上不同,很多時候,年青人踢完球之後也未必會來教會,因為球場和教會性質上是有距離的。而今天的電競比賽現場,氣氛是良好的,年青人玩得非常投入,每一支球隊都有一位傳道同工做領隊,幾位教會年青人參與,期望形成一個小組,日後更可以維持下去。

讓年青人擁有歸屬感

嘉茵分享,同工通常不會在「打機」過程中想怎麼牧養他們,反而將「打機」視作福音平台及接觸年青人的點,而更重要是他們來到教會之後,牧者和年青人的主動接觸,幫助他們和教會建立關係。認識年青人的地點就不再局限在學校。因為我不能每天都去學校,教會開放成為一個公共空間,容讓學生來『打機』溫書,就會成為一個很好的接觸點。

Les又認為,教會開放玩樂的空間給年青人,能夠令年青人對教會擁有歸屬感。很多時候,年青人對教會的印象是,教會不是屬於我的地方,是教會那些人的地方。過去一年的經驗讓我發現,那班經常來『打機』的學生已經將這裡看作他們的地方,變成第二個家。有時他們想逃避父母就會來教會,但實際上我們和他們的父母是有聯絡的,所以他們來打機,父母是知道的。Les記得有一位對他說,她很放心讓兒子來這裡玩,因為她打電話給Les,可以找到她的兒子。

節制才是最大的學習

談到「打機」文化盛行的當下,應該如何牧養年青人。播道會同福柴灣堂倪駿業傳道(Jackie)承認,現在年青人沉溺玩電子遊戲的情況頗為嚴重,教會也收到不少的求助電話。「有些人覺得,要進入網絡世界去拯救他們,我認為是很困難的。成年人有成年人的沉迷,例如抽煙、煲劇等,而年青人因著讀書壓力太大,也是需要放鬆及一個空間的休息。」『打機』,已經成為青少年生活的一部分。況且青少年就算不被手機及遊戲控制,都會有可能受到另外的沉溺行為控制。牧者應該在過程中幫助他們學懂節制,合理運用時間,這才是最重要的。有時家長見到孩子打機就發脾氣,打罵孩子,但這個問題需要雙方面去溝通,而教會提供空間給青少年玩,其實也是想成為家長與青少年之間的橋樑,幫助更多青少年與家庭的和好

(記者莫嵐報道)

 

漢協三十周年感恩慶典 及2017全年讀經計劃講座

漢語聖經協會(漢協)於2017年12月30日假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港福堂(港福堂)舉行三十周年感恩慶典,慶典前更舉行2017全年讀經計劃講座及2018全年讀經起步禮,共有200多人出席。

讀經講座題為「風雷激盪中的生命見證──從《啟示錄》看基督對教會的心意」,由漢語聖經協會總幹事兼譯經總監郭罕利博士主講。講者指出,作為基督的教會和跟隨者,身處風雲變幻的環境,在信仰上難免承受沉重的壓力。《啟示錄》提醒我們,儘管世局紛擾,但真正的管治權柄,乃在神手中,祂一切的旨意必藉基督成全。教會要在這個時代發揮見證力量,就必須緊緊連於這位受苦而得勝的主,定睛仰望掌管着一切權柄的神,不被時代洪流沖垮。

緊接講座是2018讀經計劃起步禮,漢協將與港福堂合作,合辦每季的讀經講座,盼望透過這個讀經計劃,鼓勵信徒有系統地閱讀聖經,更全面地思考神的話語,也更熱切和謙卑地追求認識主。港福堂的林誠信牧師在起步禮訓勉和激勵會眾,並作立志祈禱。

其後的三十周年感恩慶典中,陳黔開牧師以「食物——每天豈可缺少?」為題,道出聖經猶如食物對信徒靈命之必要。郭罕利博士在回顧漢協的歷史時,指出「怎樣把神永恆的福音信息,用現代易明的語言,帶進當代的人群」是推動漢協以聖經服侍的動力。慶典亦回顧了早年福音及教會事工的花絮、聖經翻譯的考量,各種主題聖經的出版等等。展望未來,郭罕利博士強調了電子出版的服侍方針、聖經培育的宗旨、讀經運動的推廣、硏經領袖訓練的目標、《聖經.新漢語譯本》譯經工作的繼續、以及研經材料的出版等。最後李志剛牧師為漢協的過去感恩及為將來的計劃禱告。

(新聞稿由漢語聖經協會提供)

【Kingdom LIFE】從師生變同事 十載同行信仰路

從記者到老師,從壞學生到神學生,李德慰老師與學生阿勇在亦師亦友的關係中同行10年,一起走過高山低谷。今期 Kingdom LIFE與大家走進校園,一同傾聽這對師生在同行裡如何經歷神在各自生命以及校園中的轉化。

「看見」的重要

 李德慰老師與阿勇的「相遇」是由一個祈禱開始的。李以前是一名記者,神呼召成為老師後,在工作上遇到不少難題,有一次他向神祈禱:「神啊,我想做一些有意義的事。」之後他行出辦公室,經過自修房時看見阿勇和他的同學坐在裡面。李覺得很好奇,於是走過去與他們打招呼。阿勇竟然主動和他聊起信仰:「老師,你為什麼會信耶穌?」於是,他們開始聊起信仰話題,建立起真實的關係。「在這種機緣巧合下,我就帶了他和其他同學回教會。就是這樣,開始了與阿勇的同行,至今有10年了。」

透過這次相遇,李意識到,看見很重要。很多時候人太忙就會看不見,與阿勇的相遇就是神教給他的一個功課。「『你想作我的工,就出去行下吧﹗你在學生群中多些走動,你見到就會做,不用我再提醒你。』這是神在祈禱中對我說的話。當我看見阿勇坐在自修房溫書,就如同摩西看見荊棘著火一樣,怎麼可以不走近去了解?當一走近,就會明白神有工作給我去作。我們不要讓自己趕『死線』,就會看見神的工作。

故事的另一主角阿勇形容,李老師一向有為他們補習,陪他們溫書到很晚。所以,當時阿勇心裡會有疑問,為何這位老師會願意留下來陪他們,因為學校放學之後是沒有人的,很少有老師像他一樣繼續留下。於是阿勇就好奇問他是否有信仰,信的是什麼。是李的生命令他對信仰有了興趣。「李老師不是用一種教化的方式向我傳遞信仰,而是用行動去實踐自己是基督徒的身份,這是最能說服我的。」

師生的同行

進入這間中學的頭兩年,李坦言,自己哭過很多次,對著這班學生,他不知道怎麼教,和同學有很多衝突,很多次他都想過放棄。「剛剛開始做老師時,我不懂怎麼事奉,只是答應了神要陪著祂的羊長大。」之後他就遇到了阿勇,阿勇以前很粗魯和頑皮,會在學校咆哮,惹事打架等,但李認為神就是想將福音帶給這些所謂的壞學生。在他眼中,雖然這群學生不守規矩,很頑皮,但李覺得他們心地善良,只不過不適合坐著讀書而已。「在我的成長經歷裡,我也算是教育制度的失敗者,試過重讀,也是剛好遇到重視我的老師,我才沒有學壞。所以當我在這裡教這些學生時,就想起那些老師。其實對著這些學生是很開心的。別人會說我在幫助他們,其實在服事他們的過程中,我找到從事生命工作的意義。看見他們怎樣認識神,神如何扭轉他們的生命,我深信,這是聖靈自己親自作工。

阿勇憶述當年自己嘗試去變好時,其實很想讀好書,去過一個正常學生的生活。但那些老師對他的印象不好,當阿勇有學習問題請教他們時,其實都不太願意理他。後來遇到李老師,阿勇覺得他很不同。李老師真的願意用心教導他們,即使他們在學校的形象非常差。「當時覺得好開心,自己被人重視,因為從小在家中,因著父母離異,我得不到父親的愛和重視。」而李老師對他的影響非常深,現在阿勇在教會服事,也是立志要將信仰活出來。「現在我主力服事年青人,我不會單單只叫他們去做事,我自己都會落手一起做,與他們同行,這是年青人最需要的。」

神在異夢中的鼓勵

在10年的教學生涯中,李坦言,所受到的衝擊並不少,其中學生的離開對他的打擊最大。在服事的第6年裡,他帶了一群年青人回教會,也信主了,但當找工作或各樣事情受到衝擊時,他們都離開了。那段時間李非常低落和沮喪,他去求問神,我要怎麼做?神回應,你要經歷聖靈。「那一晚,我就跪在神面前祈禱,神啊,求你的靈充滿我,如果繼續這樣下去,我快要放棄了。而當晚,我就開始發異夢。我平時很少發夢,但這個夢我到現在都記得很清楚。夢中,耶穌安慰我鼓勵我,為我披白袍,還對我說,你要繼續教書。我3點醒了,不斷流淚。神,你是真實的,原來不是那些學生會不會留下的問題,而是這是神的呼召問題。神的呼召,我就不走,我要經過流淚谷,神就應許讓我看見結果。

而阿勇的委身,就是神彰顯的結果。李未曾想到會見這一幕,阿勇順服神的呼召,回到這間學校成為福音幹事,後來更去讀神學。「原來神的靈會工作的,在之前我是看不見,唯有繼續等待,是神讓我看見祂一直在作工,令我有動力繼續前行。」阿勇進來學校服事後,他們的關係從師生變成同事,在事工的配搭中,也會產生摩擦。「開始時我都不知如何繼續牧養他。這也是我的一個新學習,以前他們年紀小,會聽你說話,長大了就會有自己的意見。我自己也在學習欣賞這個年青人在神面前有領受,能夠看見我看不到的事情,以新的眼光看待我們的同行。」

(記者莫嵐報道)

差聯擬每年舉辦差傳營會 將邀國際佈道家Richard Sharp分享

香港差傳事工聯會將於2018年6月8-12日舉辦「天涯.咫尺」差傳營會 (Global Missions Conference),目的為推動青年信徒建立廣闊差傳觀,積極參與海外及本地跨文化宣教工作,透過五日四夜的營會,傳遞宣教異象與需要,鼓勵投身參與及關心差傳工作。大會於早前舉行發佈會,簡介營會內容及收集各教會意見。

發佈會中提及青年信徒的掙扎與渴求,由一對青年夫婦帶領敬拜;一位年輕弟兄分享他在今年青宣的得著、在3C同行的成長;一位應屆DSE姊妹分享在營會的領受、在歐洲的短宣中看到難民的需要,也體會到當地人的靈魂需要。

今次營會特別邀請到國際佈道家Richard Sharp分享信息,並於營會後續活動中,分享 ” One Wish 一份心意” 佈道工具;一連四天的本地外展佈道訓練及實踐,為要造就和推動青年信徒,傳承神宣教的使命。.

香港差傳事工聯會自2011年首辦三年一屆的青年宣教大會,參加者得着不少造就。然而時代轉變,三年一屆的青宣未必能滿足當前青年信徒對使命和生命追求的渴慕。因此,大會擬定每年舉辦「天涯.咫尺」差傳營會 (Global Missions Conference),希望延續青宣精神,擴展差傳更多的可能性。

(資料由主辦單位提供)

國度1分鐘(43) – 性別自主 帶來亂局

+按圖放大

性別豈能自主?
性別承認制度帶來亂局

性別自主 法律上的性別承認 性別承認議題公眾諮詢
是跨性別人士的訴求,認為個人有自由選擇自己的性別,而社會必須配合他們的選擇。 是指個人的性別認同在法律上獲得承認,也反映在身分證文件上。 已在今年6月展開,由政府成立的「性別承認跨部門工作小組」,就性別承認議題收集社會意見。諮詢期結束後,將有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

為什麼有性別承認諮詢?

2013年5月 2014年1月 2017年6月 2017年12月31日
終審法院就W案裁定,已接受整項性別手術人士有結婚權,因此有必要修訂法例。 政府成立「性別承認跨部門工作小組」(小組)跟進終審法院的意見,目的是研究變性人士的法律權利所需要的法例,並作出改革建議。 小組展開公眾諮詢 諮詢結束

諮詢內容

諮詢文件有16個議題,但最重要是回應第1個議題:

應否在香港設立性別承認制度?
✔ 應該 ✘ 不應該
.申請者需符合什麼資格?
.怎樣制定性別承認程序?
諮詢文件提出性別承認的四種參考模式:
自我聲明模式 無須手術模式 規定手術模式 較多限制模式
✘不須接受變性手術

.每個人都可主觀地決定自己的性別  (男人:「我是女人。」在身分證上改男為女。)

✘不須接受變性手術

.提交醫學診斷證明

.須接受變性手術

 

 

.須接受變性手術

.提交醫學診斷證明

.排除已婚人士的申請

反對設立性別承認制度的觀點

本末倒置 現時醫學界認為,性別認同障礙及性別不安是心理病,用立法去認同心理病患者對自己的看法,並強迫整個社會加以認同,是極其荒謬的事。
影響性別觀念教育 立法後,性別觀念教育課程將隨之有改變,家長的教育自由權利也會受損。
侵害良心自由 在法例強制下,即使良心不安或違反信仰,所有人都必須認同非生理性別的性別,等同被迫接受謊言。
侵犯私隱及危害安全 按自己決定的性別進出公共廁所、更衣室、浴室,構成侵犯私隱及危害公眾安全。
變相容許同性婚姻 同性戀者只要改變法律上的性別,就可以另一個性別身分與自己生理性別的人合法結婚。

表達意見刻不容緩

應否為香港設立性別承認制度?

意見書可以用下列方式送達

電郵:iwggr@doj.gov.hk

傳真:39184799

地址:香港中環下亞厘畢道18號
律政中心東座5樓
性別承認跨部門工作小組秘書

諮詢期已延長至:2017年12月31日

香港福音盛會2017 十萬人赴會

籌備超過兩年、由多個宗派聯合舉辦的香港福音盛會2017已於11月30日至12月3日在香港大球場舉行,四日七場的佈道會,逾十萬人出席,超過三千人決志信主。

七場佈道會邀請了多人作見證及演唱,包括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前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譚志源、以及藝人關心妍等。四場公開場的信息由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前任會長,循道衛理佈道團團長李炳光牧師及基督教九龍城潮人生命堂主任牧師、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兼任講師及香港基督少年軍會牧吳振智牧師主講。除了四場公開場,更特別設有中學生場、普通話場及國際場。大會總幹事陳一華牧師曾表示,希望今次福音盛會能見證神是愛的真正源頭。

沈祖堯﹕無悔靠主40

12月1日下午的中學生場,出席學生人數約30,000人,由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分享他信主40多年的心路歷程,並由全球客家福音協會主席、崇真會名譽顧問羅祖澄牧師講道及呼召。沈祖堯表示,42年前他也是在佈道會上信主的,而今天他回望這個決定,從來沒有後悔。即使身為一名醫生,他的人生也非一帆風順,曾經在工作崗位中受遭上司壓迫,因而遠走加拿大進修,在孤獨中渡過三年。那段困難的時間,他反而體會到神對他的不離不棄。回港後,他與醫學團隊在研究工作上取得成功,令全世界在治療胃病方面有突破性進展。羅祖澄牧師接著講解新約聖經中稅吏撒該爬樹聽耶穌講道的故事,指出世上沒有義人,只有靠著主耶穌的愛才能得救。當呼召時,不少學生即場舉手決志信主。

晚上舉行的第二場公開場,有來自商界的司徒永富及葉家寶為主作見證,嘉賓周慧敏分享並演唱詩歌。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前任會長、循道衛理佈道團團長李炳光牧師主講「你要痊癒嗎?」的信息。

低谷之中依賴神

葉家寶及司徒永富以「寶富之旅」為題,分享自己的經歷。首先,他們都經歷了「人生過山車」﹕司徒永富過度投資而欠下巨債、葉家寶被當時的公司裁員。葉家寶曾經問神:「為何要這樣待我?」司徒永富則曾賦閒在家,有朋友邀請他賣涼茶,但他感到絕望。

.司徒永富及葉家寶

二人接著分享,風光背後的辛酸。葉家寶在亞洲電視的最後四百五十天,面對股東、員工及勞工署等等多方面的壓力。葉家寶見證他如何堅持下去,說:「這四百五十天有耶穌、有神與我同在。祂一直拖帶我,使我充滿信心。」他每晚都安然入睡,因為心中無懼。「神拖帶我經過一個個幽谷。」司徒永富開始做涼茶生意後,仍然看不起自己的工作。他禱告神,得到的答案是:「生命在神手中,只管做好手上的工作。」結果,他努力地賣涼茶,直到數年前某一個早晨,他突然充滿驚恐不能工作,醫生診斷他有情緒病和驚恐症。他禱告中不斷流淚,因為覺得經歷了十八年還是享受不到豐盛,擔心再次失去。他說在那一年的時間裡,他好好學習將生命完全交給神,由祂帶領。葉家寶亦說:「人生最重要就是有耶穌和我們同在,祂是永遠的知心友。」司徒永富和葉家寶總結說:「天父期待每一個人回家。不論經歷了人生的高山低谷,祂仍是不離不棄。我們是天父獨一無二,並且一無所缺的兒女。有天父與我們同在,甚麼都不用怕。」

神了解明白人需要

.周慧敏分享及獻唱

嘉賓周慧敏亦分享,自己一直被訓練要自強,覺得依賴神是一種軟弱。直到有一次她跟一個無神論朋友談論宗教,才發現如果她不相信神,是沒法進入天國的。於是,她開始認真理解聖經,學習放下建立了多年的「普世價值」,因為「普世價值」並不是真理。她最大的改變就是能用謙卑的態度待人,看顧別人多於自己。她見證說:「世界不一樣了,我能夠放下執著。我找到平安喜樂和信心的根源!」最後,她獻唱自己作曲的詩歌:「Love Like This」。

.李炳光牧師:「這是一個絕境找到出路的信仰。」

最後,李炳光牧師分享「你要痊癒嗎?」的信息。他講述在約翰福音五章,提到的畢士大池。耶穌醫治了一個癱瘓了三十八年的人。李牧師認為畢士大池是社會的縮影,周圍都是病人。他說:「這是一個有病的社會,但神並不是不聞不問,祂了解明白我們的需要。」李牧師記述自己年青時到醫院傳福音,為一個滿面痛苦的女病人禱告,女病人之後面前展露一絲的微笑。自此,令流淚的人歡笑、失望的人有希望、軟弱的人剛強、迷路的人有方向,成為李牧師的工作。「這是一個絕境找到出路的信仰。」另外,曾經有一個父親想帶著兒子輕生,但兒子聽過李牧師說:「耶穌愛你」,令他放棄輕生念頭。他最後呼召人接受耶穌,被神醫治,約有一千多人及其親友來到台前回應。

(記者林暐皓、陳淑安報道)

【Kingdom LIFE】以音樂影響生命的承傳 Julian Chan 神預備的音樂路

在即將舉行的吉中鳴「鳴穌嘢」演唱會中,Julian擔任幕後編曲及製作。不說不知,早在10多年前,Julian同樣是吉牧師的音樂佈道會中決志。神何等奇妙的計劃,當年還懵懂無知的少年,今日已經成為獨當一面的音樂人,並立志以音樂事奉神。

「當年是同學邀請我去聽『演唱會』。我首先被現場的歌曲感動的,因著從小學音樂,所以我對歌曲,樂器和和聲等比較敏銳。我當時覺得很好聽,也很喜歡那個氣氛,甚至看著台上敬拜的人,覺得原來信耶穌可以很有型,很新潮,於是就舉手決志了。」Julian說。

「信主之後我試過埋怨神,為何我的會考成績這麼差?而前幾年回頭看,才知道神在默默看顧我,放了一個時間表在我身上。」Julian經歷會考成績不理想,就立志進入浸會大學讀音樂,後來更發現自己很想從事音樂創作,於是從第二年開始主修理論及作曲。之後那年高考,反而是媽媽催促他報讀香港演藝學院。Julian在過期報名被罰錢、遇上沙士、面試遲到等種種狀況下,最終還是順利進入香港演藝學院的作曲系。「別人會覺得我糊里糊塗就進來了,而有些人窮盡一生也未必可以。我覺得既然神在這種情況下都讓我進來了,我需要對自己負責任。」反而因為如此,本來很反對Julian學習音樂的爸爸,默默接受了他的選擇。雖然口裡不支持,但每次的演奏會,作品發布會等,他都必定來捧場,用實際行動支持兒子。

以音樂事奉神

Julian分享,小時候開始,他就夢想成為一位唱片製作人。在演藝的第二年,Julian透過一位弟兄認識了基恩的負責人,剛好她正在物色合適的音樂人製作唱片,她鼓勵Julian透過做音樂慢慢回到神身邊。「最初,我將音樂表演和音樂事奉放得很近。我曾經試過敬拜事奉後走到台前鞠躬,其實是將榮耀歸給自己,這是很錯的事奉態度。聖經有句說話﹕『在前的必會在後』,但音樂人是很自我的,永遠不想在人後。這就會令音樂人容易與別人產生摩擦,不能包容或接受別人說你一句不好或不行。我後來發現,人會這樣自我防衛其實源於缺乏信心,沒有信心就恐懼別人說出自己弱點,就會出現反抗。」

關於最近正在籌備的吉中鳴演唱會,Julian坦言都會遇到幾方面的挑戰。「吉牧師的歌,我由細聽到大,對我來說,這都是些很經典、很重要的詩歌,因為我初信時彈最多的就是吉牧師的歌。我不希望破壞了這些歌本身的好,但是在編曲上,也要作出合符潮流的效果,例如重新編排和聲、前奏間奏等,令它的聲音更融入現時的年代。因為聲音有不同年代的變化,合成器在不同年代也在不斷進化,我們需要考慮,是否保留歌曲原本的味道,還是捨棄某些部分放入新元素?這就是我們需要小心衡量及取捨的地方。還有一點,對我來說,處理這些歌一定要有心,不可以當編排普通流行曲一樣去做,所以,我需要去沉澱,當自己在祈禱及敬拜的氛圍中演繹一次,但同時也需要考慮未信朋友的喜好和感受,這也是我目前需要拿捏及平衡的位置。」

未來的音樂夢

談到未來的音樂創作計劃,Julian顯得非常雀躍。「我有兩個計劃一直在心裡醞釀:一是組織一個大型的管弦樂團,以古典方式將美好的詩歌用純樂器版本演奏。二是創作一個音樂劇,以『大跳大唱』的表演方式帶出屬靈的信息。這是我在音樂或者藝術上的一點『反叛』。EDM(電子舞曲)的動感及節奏很強,我正在反思可否用這個風格和元素帶出一種音樂的屬靈新體驗,以致可以吸引更多年輕人觀看。」Julian也坦言,以目前的時間安排,他需要清空一些工作,才能朝著這個理想繼續走,也期望能匯聚更多有同樣異象的編劇、導演和音樂人等,以敬拜與古典音樂的結合,以音樂與表演的結合,一起去誕生跨界別的新作品來榮耀神。

(記者莫嵐報道)

立即購票:吉中鳴「鳴穌嘢」演唱會

Profile

Julian Chan,小提琴與鋼琴演奏者、唱片監製、演唱會樂手及音樂創作人,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作曲系碩士,師隨羅永暉學習作曲,現為基恩敬拜音樂事工唱片監製,曾參與香港演藝學院大型多媒體表演《甕》及《The Creation》等。

「參孫」故事化成戲劇 聖誕前夕公開演出

由Sky Theatre Creative主辦、龍捲風創作合辦及澳門霜冰雪創作實驗劇團協辦之「Bible劇場計劃2017」戲劇藝術演出《參孫》,將於今年12月21至 23日,假香港文化中心劇場,作三場公開演出,配以形體的藝術形態去呈現聖經故事,使觀眾感受詩意的劇場,重新去理解聖經所帶來的信息。

大會表示,《參孫》是舊約聖經的歷史故事,那時的人們任意而為,矛盾、衝突不斷衍生。神派遣參孫出現,卻並未使人們覺醒,最終與眾人同歸於盡。千年以後,現今社會文化族群大相徑庭,矛盾衝突仍然不斷重複,引發戰爭。《參孫》以此為題,引用藝術的角度,深入地探討人性的本質,使觀眾能細閱聖經對人物的刻劃外,亦將其中的意味向觀眾分享。

戲劇藝術演出《參孫》將以詩意的劇場作為原點,融入形體、音樂、燈光、影像,配合獨特尖銳的劇本及導演手法,從藝術的角度切入、探究、呈現聖經故事,期望帶來嶄新的藝術體驗。除了以藝術手法吸引觀眾外,還特別設於黑盒劇場演出,打破觀眾與演員之間的隔閡,以不同面向的劇場及樓層,突破了固有觀眾與劇場之間的界限,同時讓觀眾擁有不一樣的觸感與體會。

(新聞稿由主辦機構提供)

為香港家庭興起禱告 神喜悅跨界跨代

承接職場及校園的禱告運動,多個機構、團體、職場領袖於11月中舉行「家庭興起」禱告敬拜祭壇,同心為香港家庭禱告,並有家庭分享復和的見證。

「眾職場興起」的發起人之一、家庭醫生Albert Siu分享說,今年神將超自然的家人的愛放在職場弟兄姊妹當中,並改變個人對整個城市的眼光。由「眾職場興起」到「校園興起」再到今天的「家庭興起」禱告運動中,他體會到神喜悅跨界、跨代。「今日很多家庭出現問題,因為他們沒有見到屬靈家庭展現的愛,而屬靈家庭未能如此展現,正因他們未曾聚焦於三位一體天父的愛。」他認為,天國的管治是家庭模式,而神要恢復屬天的家庭。

國際基督教優質音樂中學暨小學(ICQM)校長陳永生分享指,其學校的課程、文化都是跟主的心意去設定,但他認為只是孩子信主不足夠,跟父母傳福音亦十分重要,因為家庭是最影響孩子成長的。曾有學校家長瀕臨離婚,卻因認識了神,夫婦關係得以復和。「所有家庭問題,如果夫妻都願意依靠神,神可以解決所有問題。」

孵化箱事工的馬建明牧師接著說,舊約最後一個預言就是「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而「轉向」就是「尊榮」。父母「尊榮」孩子的方式,就是看見他們會被神大大使用。他又指出,「家庭興起」並非止於夫婦的和好,甚至是職場的「家」都要興起。前輩要看見後輩是可以變得更成熟的,且有心栽培他們比自己更能幹。他又分享,自己生命中曾出現兩位屬靈父親,為他帶來極大、極正面的影響,一位是團契導師,另一位是神學院的論文指導老師,兩位都曾對他展示出相信與肯定,成為他事奉路上的極大鼓勵。

(記者陳淑安報道)

性別承認公眾諮詢月底完結

立法會司法及法律事務委員會於11月20日召開特別會議,就性別承認跨部門工作小組於2017年6月發表、關於性別承認的諮詢文件作聽證會,有62個團體及個人代表出席。

明光社總幹事蔡志森就此發言表示,諮詢文件一開始並沒有先反省現行清晰的男女兩性制度的重要性,其實一個人的性別身份對所有其他與他/她接觸的市民、民間團體、商業機構、醫療機構、公營和政府部門都息息相關和影響深遠,絕對不能輕率地改變。而明光社的立場就是反對訂立性別承認法,關心真正有需要的性別焦躁患者。

早在2013年,香港終審法院《W訴婚姻登記官》案的裁決,讓已完成變性手術的W可享女性的法律地位,與男人合法結婚。W案裡法官曾形容英國的《2004年性別承認法令》(下簡稱「英國性承法」)為「令人信服的模式」,政府的性別承認跨部門工作小組於2017年6月展開有關性別承認的公眾諮詢。諮詢範圍廣闊,內容複雜,而諮詢期至今年12月31日止。

(本報訊)

婚姻蒙福秘訣: 歸回伊甸園

11月11日上午11時,83個家庭及其親友一同聚集在國際基督教優質音樂中小學(ICQM),參加「伊甸園共證婚盟」典禮,在神與人面前重新立約,表明對婚姻的承諾和委身,並要按神的心意來建立蒙福的家庭。

典禮開始時,83對夫婦各穿著禮服和婚紗,逐家攜手由小教堂步出,走過長長的紅地毯,進入以勒音樂廳。觀眾聚集在學校的圓型廣場,為走過的親友歡呼拍照。現場有ICQM的學生管弦樂團奏樂。

.多個家庭喜悅走過紅地毯

在獻唱及敬拜後,羅雄光牧師禱告說:「感謝神讓我們歸回伊甸園的美好,一同見證神在他們生命中改變的大能,求神幫助我們藉著家庭高舉基督,將一切榮耀歸於神。」

.一同頌讚神恩

神起初對家庭的設定不會變舊

.潘士端牧師訓勉

潘士端牧師在訓勉時指出,若我們希望婚姻要成功,家庭蒙福,就要明白神對婚姻的看法。人離開神最大的損失,是家庭問題,甚至要離婚。他說:「神起初對家庭的計劃是『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太 19:5)。婚姻關係是一男一女的,不應該有一男一女以外的存在。神在伊甸園的設定是不會變舊的。」他又提出,夫婦要離開父母,父母不要再擔心,應將兒女交託神,因為他們已成為一個人。他又說:「兄弟如手足,夫妻如衣服,這句話是錯的。根據聖經,應改為夫妻如骨肉。」既然「人不能分開」,父母不應該拆散他們,夫妻也不應自己分開。他指出,一旦進入婚姻,聖經封閉了所有出口,是不能分開的,在神裡面一定蒙恩被祝福。

 

回到伊甸園的異象

.ICQM校長陳永生牧師

ICQM的校長陳永生牧師說:「今天神給我們的異象是回到伊甸園,婚姻是神給人的旨意,第一個家庭被安置在伊甸園中 — 夫妻相愛,與大自然很和諧,又有神的同在。敬畏神的家庭會蒙福,當人按神的心意來建造家庭的時候,就可以回到伊甸園的平安喜樂。當夫妻不靠自己的力量,而是仰望天父,家庭就會成為美好的見證。」

陳永生牧師接著帶領愛的盟誓環節。83對夫妻,在神面前再次立約,要按神的心意建立家庭,當中不少更帶同兒女一同立誓。丈夫首先由向太太作出盟誓,表示願遵照聖經的教導,在任何環境中愛妻子,如同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接著由太太立誓,同樣表示願遵照聖經的教導,在任何環境中愛丈夫,凡事順服他,如同順服主。夫妻二人亦宣告家庭要行在神的旨意中,一家必定事奉耶和華。其後,夫妻交換紀念盟誓的戒指,代表婚姻的完滿堅貞。陳牧師為眾家庭祝福。大會亦安排環節,讓夫妻二人彼此致謝、感恩、認罪及分享心底的愛語,場面感人。

.夫妻立誓並交換記念戒指
.83個家庭一同立約

蘇如紅姊妹到場獻唱,以她的作品「幸福筷侶」祝福現場所有夫妻,能像筷子一樣彼此配搭,結合到老,堅守一生。

何炳燊一家三代分享見證,感謝神拯救他們全家。由於孫女在ICQM讀書,與父親一同參加ICQM的基督使命堂,漸漸帶領母親和孫兒信主,最後何先生和太太亦決志信主,一家三代一同得救。

最後,大會安排所有家庭在圓型廣場簽署愛的盟誓,並接受親友的祝福。

.所有家庭在圓型廣場簽署愛的盟誓

 

(記者林暐皓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