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地馬拉大使館將遷回耶路撒冷

危地馬拉基督徒總統莫拉萊斯於3月4日宣布,該國將跟隨美國,於5月將其大使館從特拉維夫遷至耶路撒冷。

當天早上,他跟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在華盛頓會面。內塔尼亞胡希望他將大使館遷移到耶路撒冷。莫拉萊斯回答:「這是一份榮譽,是一件對的事情。」雙方領導人還就深化雙邊關係與合作進行了討論,莫拉萊斯又邀請內塔尼亞胡訪問危地馬拉。

總統莫拉萊斯在美國以色列公共事務委員會會議中說:「我要感謝總統特朗普開路,他的勇敢決定鼓勵我們做對的事。危地馬拉將大使館搬回耶路撒冷的決定,強烈證明危地馬拉將繼續支持和聲援以色列人民。」

儘管危地馬拉是一個小而貧窮的中美洲國家,但一直是以色列重要的合作夥伴。 1947年,以色列努力爭取國際社會支持分治方案,危地馬拉成為首批支持建立猶太國家的國家之一。1956年,危地馬拉成為首批在耶路撒冷開設大使館的拉丁美洲國家之一,但後來於1978年遷至特拉維夫郊區。

危地馬拉的奇妙轉化

彌賽亞猶太人領袖(Shira Sorko-Ram)早前在《茂滋以色列報告》發表文章,闡述危地馬拉由反對以色到轉變為支持的經過。她表示,危地馬拉經歷了長達36年的內戰,死傷達20多萬人。直到1996年,政府才跟反抗游擊隊簽署和平協議。與此同時,福音的信息正席捲整個國家,許多人透過耶穌得到拯救。據估計,現在有40%的危地馬拉人是重生的基督徒;福音派聯盟稱當地大約有27,000間基督教會。人們開始為國家得醫治禱告。2016年,危地馬拉投選了基督徒莫拉萊斯擔任總統。他來自媒體界別,曾在浸信會神學院讀神學。他領導右翼黨派並鼓吹保守的價值觀。他自認為民族主義者,反對墮胎、同性婚姻和毒品合法化。他從未擔任政治職務,是一個與政治階級無關的普通人,卻在選舉中贏得了67%的選票。

許多基督教領袖認為,禱告幫助國家度過了最近的危機,不致發生暴力事件或破壞憲法程序。基督徒知道莫拉萊斯正肩負很大的責任,因此都認真地為這位領袖禱告。

猶太人口少於一千  無損拉比影響力

危地馬拉的猶太教拉比約瑟夫.加蒙是深受基督徒喜愛的拉比。雖然危地馬拉只有大約900名猶太人,但拉比加蒙得到特別的恩寵和尊重,獲得很多機會代表以色列向政府官員提出建議。現在,危地馬拉有一批官員支持以色列。

2017年11月危地馬拉總統在聯合國投票中,拒絕承認耶路撒冷與以色列的聯繫。該國基督教牧師立即公開抗議總統作出反對以色列的投票。眾教會和由拉比加蒙及危地馬拉市長率領的50名議員一起,全力推動危地馬拉總統支持以色列。因此,總統更改了其投票決定,並否定聯合國的措施。

2017年12月,特朗普總統宣布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時,拉比加蒙再次率領50名議員、危地馬拉市長和基督教領袖,促請總統將大使館遷往耶路撒冷。總統莫拉萊斯與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對話後,宣布搬遷大使館。危地馬拉成為第一個跟隨美國將其駐以色列大使館遷往耶路撒冷的國家。當地一位基督教商人認為:「這是基督教領袖、拉比和議會聯盟向總統施壓的成果。」政府發言人表示該決定是在沒有任何美國壓力的情況下作出的,是危地馬拉單方面的決定。

(來源:猶大通訊社《茂滋以色列報告》,2018年2-3月,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危地馬拉經歷興旺,成為屬神的國家。

沙特阿拉伯王子訪問英國 聖公會大主教關注信仰自由

聖公會蘭柏宮辦公室發表聲明,指沙特阿拉伯王子穆罕默德.本.薩爾曼(Prince Mohammed bin Salman)3月8日在倫敦會見了英國聖公會領袖,承諾促進不同宗教之間的對話,作為他國內改革的一部分。

王子此行期望宣揚沙特阿拉伯是一個寬容的現代化經濟體,並與英國建立更廣泛的貿易和投資關係。3月8日,王子與坎特伯里大主教賈斯汀.威爾比(Justin Welby)在蘭柏宮會面。

聲明又指,大主教對沙特阿拉伯限制基督教崇拜表達關注。沙特阿拉伯不容許非穆斯林公開地表達他們的信仰,迫使基督徒在私人住宅中聚會,甚至被捕。

王子早前在開羅最大的科普特大教堂與科普特主教Tawadros II見面,嘗試改變沙特阿拉伯作為「全球極端保守伊斯蘭主義的出口國」的形象。

(來源:Charisma News,2018年3月5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沙特阿拉伯給予人民信仰自由。

以色列國會查經小組應驗以賽亞預言 首次猶太人、基督徒共同參與

約200名基督徒和以色列猶太人2月底於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國會聚集,一同研讀聖經。此舉被認為是應驗以賽亞書22章3的預言,為外邦人與猶太人邁向合一踏出重要一步。

「末後的日子,耶和華殿的山必堅立,超乎諸山,高舉過於萬嶺;萬國都要流歸這山。必有許多民族前往,說:『來吧,我們登耶和華的山,到雅各神的殿。他必將他的道教導我們,我們也要行他的路。』因為教誨必出於錫安,耶和華的言語必出於耶路撒冷。」(以賽亞書2:2-3)

查經小組由猶太教正統派拉比暨以色列國會議員Yehuda Glick主持,並與以色列國會推動聖經研究核心小組(the Knesset Caucus for the Encouragement of Bible Study)、將查經引入美國國會的基督教機構Schindler Society、致力連結錫安主義基督徒和以色列本土的Israel365聯合主辦。

Yehuda Glick於會後向媒體透露感受:「正如以賽亞書記載:『耶和華的言語必出於耶路撒冷』,人們從世界各地來研讀來自耶路撒冷的聖經。能夠耳聞目睹先知的話語應驗成就令人鼓舞。」

Israel365總監Tuly Weisz拉比亦向媒體表示:「這是猶太人與外邦人歷史上首次在以色列國會研讀聖經真理。在漫長的歷史中,聖經一直是兩族人分裂的根源,如今卻成為他們合一的源頭。」他認為,聚會在耶路撒冷舉行,在屬靈上更具代表性。「以賽亞書記載:『教誨必出於錫安』,且有許多民族前往,尋求神的教導。今天先知預言正在此地(以色列國會內)應驗,確實振奮人心。」

Schindler Society創始人Jim Garlow及Rosemary Schindler不能出席查經聚會,但拍攝短片分享他們鼓勵研讀聖經的理由:「我們與以色列一同站立,因為帶領猶太人歸回是神的美好計劃,並且神應許我們因參與其中得到祝福。基督徒並非為了帶領聚會而來,卻要學習、聆聽神的話語。」

Return Ministries國際總監Dean Bye是其中一位與會者。他所帶領的組織總部位於加拿大,且在以色列設有分部Aliyah Return Center。他向媒體表示:「這次聚會震撼人心,我祈求主能讓更多基督徒有類似經歷。」

(來源: CBNKehila News Israel,2018年2月23日及3月5日,潘意韻編譯報道)

禱告: 願世人能藉此事看見神應許的真實,祂的作為奇妙可畏。

圓桌峰會剖析葛培理成功之道

每年雷克.喬納(Rick Joyner)都會邀請約25位基督教資深領袖出席圓桌峰會,談論當下共同面對的問題,及交流事奉經驗。與會者包括蘭斯‧沃爾(Lance Wallnau),湯海士牧師(Tom Hess)等人。本年度峰會在葛培理(Billy Graham)離世歸主後發生,他們對這位屬靈偉人的生命有不少反思。

已故先知鮑伯‧瓊斯〈Bob Jones〉曾經預言說,當五位重要的屬靈領袖過世後,世界會出現一些重大事情。至今已有四位離世:奧羅爾羅伯茨(Oral Roberts),白立德(Bill Bright),甘堅信(Kenneth Hagin)和最近的葛培理。

雷克.喬納說:「若我們不尊榮父親,第三次大覺醒不會來臨!」無父問題造成的不道德、暴力和無法無天,是一種在文化中擴大的癌症。家庭和教會需要尊敬他們的父親。而葛培理與葛福臨的父子關係,正是很好的典範。

美國研究組織巴納(Barna Research)發現90%的基督徒希望獲得裝備面對當代的問題,但只有10%的牧師願意這樣做,因為他們害怕失去收入和會友。老底嘉教會的毛病必須被對付,牧師必須帶領和發聲,好讓人們面對當代的問題時能夠自信地擇善發聲。葛培理面對具爭議問題立下了勇敢的榜樣。在50年代,他親自破除種族歧視,不在佈道會中區分黑人白人坐位。在同性婚姻的鬥爭中,他堅持婚姻是一男一女的結合。面對墮胎,他維護生命的神聖。他說:「當勇者堅持立場時,其他人的腰椎也能挺立。」

葛培理70年來果子豐碩,且事工沒有醜聞,因他與神有親密的關係。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曾說:「因為葛培理之故,我每天都祈禱,求智慧作出決定。」

雷克.喬納在會上總結道:「要享受與耶穌的親密關係,聆聽祂的聲音,領受這個關鍵時刻的天國藍圖,我們必須每天住在祂裡面。」

(來源:Charisma News,2018年3月5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基督徒要仿傚葛培理,承接傳福音的外袍。

國度1分鐘(48) – 美國遷移大使館風雲

+按圖放大

以色列建國70周年歷史回顧

美國遷移大使館的風雲

美國總統特朗普當選後,履行承諾,宣布將駐以色列大使館從特拉維夫遷移至耶路撒冷。到2018年2月下旬,美國確認遷移時間表,2018年5月14日為駐耶路撒冷大使館的開幕日,與以色列獨立建國的日子對齊。

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遷移時間表  

80年代之前 80年代前,有些國家在耶路撒冷設置大使館。美國於60年代在特拉維夫設大使館(Embassy),在耶路撒冷只有使館(consulate)。
1980年 以色列通過「耶路撒冷法」確立耶路撒冷為首都,但遭聯合國安理會否決其合法性。其後各國的大使館陸續遷出耶路撒冷,大多數移至特拉維夫。
2006年後 2006年後,耶路撒冷再沒有任何國家的大使館(embassy)。但有些國家仍保留使館(consulate)。
1995年 美國通過法案將大使館從特拉維夫遷移至耶路撒冷,原因是認同以色列以耶路撒冷為首都。
1995-2017年 前任三屆美國總統以國家安全利益為由,否決大使館遷移的落實計劃。
2017年
12月6日
特朗普宣布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並在任期內落實遷移計劃。
2018年
2月23日
美國確實遷移時間表,定2018年5月14日為大使館開幕日。
2018年

5月14日

在耶路撒冷的大使館正式開幕。地點暫時設在耶路撒冷阿諾納(Arnona)鄰近地區的美國領事館大樓。

觸動神經的日期:5月14日

2018年
5月15日
美國將駐以色列大使館遷移至耶路撒冷的日子 由於國際社會大多數不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為避免觸怒阿拉伯國家,到目前為止,沒有國家在耶路撒冷設置大使館。美國將成為首例。
1948年
5月14日
以色列
宣布獨立。
5月14日是以色列獨立建國的西曆日期,但每年的紀念日(Yom HaAtzmaut)是根據猶太曆以珥月5日而定。
2018年獨立紀念日是在西曆4月18-19日。
5月15日 巴勒斯坦人的「災難日」(Nakba Day)前夕。 以色列在1948年5月14日宣布獨立後,爆發第一次中東戰爭,數十萬巴勒斯坦人逃離家園。

巴勒斯坦人將5月15日定為民族的「災難日」,每年發動示威反對以色列。

觸動神經的地理位置:耶路撒冷

將大使館遷移至耶路撒冷 = 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

歷史背景:

1947年 聯合國定立分治計劃,其中主張耶路撒冷暫時由國際社會管治,直至公投決定主權。
1948年後 第一次中東戰爭後,耶路撒冷一分為二,西耶路撒冷由以色列控制,東耶路撒冷(包括舊城區)由約旦控制。
1967年 六日戰爭中,以色列奪回東耶路撒冷,從此統一整個耶路撒冷,時至今日。
至今
  • 聯合國不承認以色列的「耶路撒冷法」。
  • 巴勒斯坦人爭取建國的同時,也力爭耶路撒冷為其首都。
  • 耶路撒冷之爭一直是中東和談停滯不前的主因。

 

達屈‧席茲:史上最大的福音浪潮將至

世界知名基督教領袖達屈‧席茲(Dutch Sheets)向CBN記者表示,大反轉(turnaround)快來到,這會導致全球福音大豐收。他說:「我們將要看見史上最大的福音浪潮。」

他提到事工伙伴恰克.皮爾斯(Chuck Pierce)發的預言說,美國在突破來到前,將有10個月的震動,然後出現3年的反轉時期。他表示,過去的10個月,美國已出現政治動盪、龍捲風、火災、水災等,而現在神的子民要尋求大反轉。

他相信代禱將進入新的層次,而這會引進美國的第三波大復興,及全球的大復興,而史上最大的福音豐收也快要開始,未來20年全球信主人數將超越過去二千年。他特別指出,大復興波及亞洲,漫延到中東。他和一些信徒為此事已禱告了二十多年。

另外,他認為「向天請願」(Appeal to Heaven)運動需要重新燃點。該運動起源於美國國父當年在革命戰爭中的呼求,他們在旗幟上寫上「向天請願」,表達出除非神介入及幫助,否則他們無法脫離英國獨立建國。後來「向天請願」這字句寫進獨立宣言上,「所以我們向全宇宙至高無上的法官請願。」因此美國是在禱告運動中誕生的,而今天美國需要再一次的誕生。

他又提到,翟辛蒂(Cindy Jacobs)告訴他,「反轉特會」會重新開啟全球禱告運動。他的事工在今年2月下旬,在美國首都華盛頓主辦「反轉特會」(Turnaround Conference)。

(來源:CBN,2018年2月28日,時雨編譯報道)

禱告:全球教會與美國教會同站立,為屬靈的大反轉同心禱告。

名人後代揭露: 同性戀家庭中長大「缺乏父母的愛」

名人後代Moira Greyland推出自傳《最後的秘密:阿瓦隆的黑暗面》(The Last Closet: The Dark Side of Avalon),揭露自己兒時曾多次遭受母親性虐待的可怕經歷,以及父母不為人知的惡習。

Moira的母親Marion Zimmer Bradley是《亞法隆之謎》(The Mists of Avalon)及其他著名科幻小說的作者,父親Walter Breen則是全球享負盛名的錢幣學權威。二人皆為同性戀者,有戀童和雞姦癖,濫用藥物,涉及不當性行為。

Moira在書中透露,其父母的癖好幾十年來惡名昭彰。有記錄指,父親Walter截至1963年曾猥褻至少十名兒童,最終卻未報警處理,只是暫時禁止他參與最大型的科幻小說迷大會Worldcon。後來Walter仍多次參與Worldcon,並在大會中物色小孩,以各種科學教材誘惑他們。Moira的母親則期望她學習男性化的言行舉止,成為女同性戀者,並對她受異性吸引感到失望,指責她是個「繁殖者」。為免遭受父母嘲諷,Moira必須向父母隱藏自己成為基督徒的事實。

Moira成年後,親自目擊父親猥褻一名男童,決定大義滅親,將自己的父親送官法辦。此後警方將過往數十年有關Walter的性騷擾案件一併處理,將他判處終身監禁,而他本人至死仍否認控罪,拒絕悔改。Marion和她的同性戀伴侶Elisabeth則在隨後的民事訴訟中,承認一直了解並容忍Walter的性癖好。

然而,Moira兒時慘遭母親性虐待的經歷一直不為人知,直至2014年,有網民在網上公開問及其父母與戀童癖的關聯才初次曝光。「母親第一次調戲我的時候,我只有3歲。直至12歲,我終於有能力全身而退。」Moira在書中如此憶述。

Moira在兒時所受創傷之巨大,使她必須否認父母的姓氏,以新姓氏“Greyland”取代。她又指自己曾與不少過來人對話,發現他們的經歷十分類近。「這些孩子都渴望得到真正的父愛,為家中缺少父母的愛感到傷痛。而且,這其中幾乎所有人都在太年輕的時候就遭受性騷擾。」

Moira自傳在Kindle電子書上架後,曾登上Amazon暢銷書榜,上月初印刷出版。數以百計的讀者在網上閱覽後,都給予五顆星滿分評分。

(來源:LifeSiteNews,2018年2月8日,潘意韻編譯報道)

禱告:求主施恩拯救生於不幸家庭中的孩子脫離兇惡,並醫治他們受傷的身心靈。

以色列電影《一個新靈》題材敏感 見證耶穌 但惹猶太人批評

一套關於耶穌基督信仰的電影《一個新靈》(A New Spirit),在以色列各大電影院上映,最受歡迎的新聞節目也花了13分鐘介紹該電影。但因為該片牽涉對耶穌的信仰,就遭到特別多的批評。

導演Doron Eran表示:「人們說電影很精彩,但對猶太人卻是很大問題。他們會說我是基督徒,背棄了猶太人的身分。當我跟他們說耶穌也是猶太人,他們不喜歡。」

故事記述當地貧窮小鎮幫派成員達姆卡尼(Yacov Damkani)的真人故事。他在70年代逃亡到美國,接受了耶穌作救主,其後回到以色列的街頭傳福音直到今天,特別是向極端正統猶太人傳福音。

Eran亦因著達姆卡尼而認識耶穌,才知道耶穌是個徹頭徹尾的猶太人。「以前以為耶穌是基督徒,卻不知道他是猶太人。」

雖然面對批評,但Eran積極地計劃未來,深深相信電影是改變人最有效的媒介,認為以色列需要多十套關於耶穌的電影。「只要看過這部電影的人,就有機會從完全不一樣的角度看待這件事。」他認為只要引起人反思就足夠。

(來源:茂滋以色列報告,2018年2月號,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禱告更多猶太人認識耶穌是猶太人,也是彌賽亞。

「惡魔教條」被指削弱教會領袖權威

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市New Song Church and Ministries創辦人R. Loren Sandford上月撰文,指近年「惡魔教條」正於教會流傳,且其影響力正持續增加。這教條以虛假歪理、自稱先知預言作偽裝吸引人,誘導他們削弱、鄙視神所膏立領袖的權威。對此Loren明言:「這套哲學不合乎聖經真理。所有我見過應用了這套哲學的群體,最終都導致事工失敗、(同工之間)關係破裂。」

他發現這種教條是對教會濫權問題的反擊。某些教會領袖以自尊自大的方式管轄群體,這些領袖未注意到神的心意,以致濫用權力,但這仍非拒絕真理的合理辯解。「可悲的是,今日這種不合乎聖經的牧會方式已經成為弊端,並且蔓延到其他沒有牧會問題的教會。好牧人無辜受辱,教會的影響力被削弱。」

事實上,Loren留意到無數成功的教會事工,都是由一位神的受膏者管理。即使在某些群體中,會有一群聲稱「共同平等」的長執會成員,但由一位特定領袖帶領群眾進入命定,這依然是主旋律。憑藉好品格、服事和神的恩膏,這位領袖成為群體中人心所歸的權威。

他又指聖經中也有類似的教導:「神呼召摩西作領袖。他的下屬米利暗和亞倫曾經要求與摩西同等的領導地位(民12:2),結果即時被神嚴厲斥責,且讓米利暗長了大痲瘋(民12:9-10)。問題不在米利暗和亞倫有否聽到神的話,而在於他們意圖將摩西從「神的受膏者」這權威位置上拉下馬。合情合理地向領袖提出質疑是合法且必要的,所有領袖都會謙卑面對會眾的建言。但當人們開始像米利暗和亞倫般不當地鄙視神所膏立的領袖,便會帶來神的審判。除非他們快快悔改,否則事工會因這「靈裡的痲瘋病」而招致失敗。」

另一方面,Loren認為神的受膏者應盡其本份。「這些領袖的任務,是裝備和提升他所領導的會眾。領袖們應有為父的心,盼望下一代能夠提升到比他本人更高的事奉崗位,因此耶穌也應許:『我所做的工作,信我的人也要做,並且要做得比這些更大』(約14:12)。」

(來源:Charisma News,2018年2月7日,潘意韻編譯報道)

禱告:神的子民尊榮及順服神所膏立的領袖。

辛班尼承認成功神學不完全合聖經

國際知名神蹟佈道家辛班尼(Benny Hinn),被批評宣揚成功神學,並且生活奢華。最近他公開承認自己過去所教導的,與聖經的豐盛定義有出入。

在佈道家葛培理息勞歸主後,辛班尼在一個節目中回顧多年前神給他的一個關於葛培理過世日子的預言,其間談到外界對他擁抱財富福音的批評。他說:「我們被批評教導成功神學(prosperity),但這是來自聖經的。不過我想有些人極端化了,很可悲。這不是神的話語,我認為我跟他們一樣犯錯了。」

他表示,自己年輕時受了一些傳道者的影響,但當成熟了,就發現所接受的教導不是完全符合聖經。「什麼是富足?就是一無所缺,我曾這樣說過。以利亞先知有車子嗎?他連腳踏車也沒有,但卻是一無所缺。主呢?耶穌有車子嗎?住在大樓裡嗎?都不是,但祂一無所缺……」

辛班尼的言論短片在社交媒體引起熱烈討論,然而他對成功神學的反省實質上是如何,則有待檢視。

(來源:Charisma News,2018年2月25日,時雨編譯報道)

禱告:傳道人按照聖經真理教導豐盛之道。

葛培理女兒:神藉父親離世日期有話要說

世界知名佈道家葛培理於2月21日安息主懷。在安息禮拜裡,葛培理女兒安妮(Anne Graham Lotz)悼念時表示,在創世之前,神已揀選父親的離世日期,並藉著這日期向世界發出呼籲。

安妮查看2月21日有什麼重要性時,發現猶太人在當天的讀經,主要是環繞著摩西的離世。她表示,父親葛培理像摩西一樣,將數以百萬計的人從奴役中得釋放,讓他們到應許之地。在以色列人到達應許之地前,神將摩西帶走,之後神興起約書亞,由他帶領以色列人進入應許之地。「約書亞」在新約的名字就是「耶穌」。她相信神藉著父親的離世日期,發出這呼籲:「教會,甦醒!世界,甦醒!安妮,甦醒!耶穌回來啦,耶穌回來啦。」

(來源:Charisma News,2018年3月2日,時雨編譯報道)

禱告:全世界的教會儆醒等候主再來,熱心將福音傳遍各地。

[國度觀點] 真實活現「一個新人」的生命

雅各書說,聽道卻不行道,就是自欺。以色列迦密山堂會(Kehilat HaCarmel)兩位創辦人是最早傳揚「一個新人」的先鋒,不僅言教,更將自己置身於這真理裡,將生死置身事外。雖然大衛.戴維斯牧師已於2017年安息主懷,但因著信,留下以利亞傳承給下一代的生命傳奇。

大衛的遺孀凱倫(Karen)於2月初來港,在一場公開聚會上表示,迦密山堂會所在之處危機四伏,她指出迦密山以北25里有一個獲伊朗資助的恐怖組織。不料,聚會過後一星期,伊朗無人飛機入侵以色列領空,以色列將之擊落,使以色列北部與敍利亞邊境局勢突然緊張。同日,以色列派空軍攻擊敍利亞境內的伊朗軍事據點。憂患多年未止,一直忠心守住迦密山,絕不簡單。

根據戴維斯牧師的自傳《通往迦密山之路》(香港國度出版),當年夫婦領受在以色列服侍的呼召,就離開生活舒適的紐約,憑信心遷居以色列。他們看出迦密山的屬靈地位,在地理上是兵家必爭之地,在屬靈上是「祭司村」,於是開始在迦密山上用敬拜和策略性的代禱服侍神。在長達十年的炮火衝突時期,他們只能抓住神的應許,而不是防空洞。

「一個新人」是指猶太人和外邦人在基督裡二合為一,保羅在以弗所書裡的教導。有趣的是,戴維斯是外邦人,而凱倫是猶太人,兩人在婚姻裡的結合象徵「一個新人」。在真理實踐上,多年以來,他們一直環繞著「一個新人」而發展事工。他們建立了融合猶太人和外邦人的教會,開創了以色列教會的先河。在他們的聚會裡,經常輪流用不同語言敬拜讚美,展現不同民族在主裡的合一。教會也有幫助猶太人、阿拉伯人和其他外邦人戒毒的宿舍服務。

伊朗和敵國誓言摧毀以色列,在四面楚歌之時,我們外邦信徒不免會因為太關切以色列,而忽略了其他民族。阿拉伯人先祖以實瑪利和猶太人先祖以撒,都是亞伯拉罕的後裔,聖經對二人的後代都有應許。戴維斯夫婦的生命見證鼓勵我們,真實活現「一個新人」這真理,必須將自己置身於真理裡,付代價,奮勇爭戰,真實關愛猶太人、阿拉伯人和其他民族。

英國福音派: 中小學性和感情教育 政府權力應受限制

英國自去年起就將小學的「感情教育課」及中學的「感情與性教育課(Relationships and Sex Education,RSE)」這兩門新的課程列為必修。因此英國政府發起公開調查,為要「改善課程並確保學生獲得必備的知識,在現今的世界裡茁壯成長。」教育部的諮詢已將於2月12日結束。

英國福音派聯盟(Evangelical Alliance United Kingdom,EAUK)也由市場研究顧問單位ComRes發起了另一項調查,探討RSE應該有的型態,以及父母在其中應該扮演的角色。

「您認為誰最適合決定小學生應在何時瞭解性傾向和性關係?」這是受訪者要回答的問題之一。有三分之二(佔65%)的成人表示,父母是做決定的最佳人選,另外有相同比例的人(佔66%)則指出政客是最不適宜做決定的人選。

該項調查也顯示了英國有78%的成人支持父母有權預先瞭解RSE教育課程教導的內容。對於「任何校外慈善團體或機構參與指導感情教育之前,學校有責任預先通知家長」這個提議,有80%的人強烈支持或傾向同意。在被問到小學的RSE應涵蓋項目的重要性時,有86%的人認為加入家庭關係是相當或十分重要的,有89%的人表示應該教導友誼,93%的人認為應該教導網路安全須知,而94%的人則認為應教導不該隨意與陌生人接觸(不論是網上還是現實生活中)。此外,也有71%的人認為RSE應該尊重不同宗教和文化背景的孩子與家庭。

EAUK總幹事藍杜姆(David Landrum)對此項結果表示意見:「父母親最瞭解自己的孩子,在提到教導感情時,他們無疑是最適合的人選,知道『何時且應該教導什麼』。政府應該接納這項調查結果,不要任意踐踏父母的心意。在教導有關性和感情等敏感議題時,政府和政客的權力應該受限制。」

藍杜姆還表示,「教導孩子與家人和朋友建立穩定的關係,對社會是很重要的,因此我們敦促政府要以此作為感情教育的中心。當地學校也應該與父母密切合作,成為這項教育的基礎。」

(取材自Evangelical Focus,2018年2月,台灣國度復興報Sylvia編譯報道)

禱告:父母關切子女在校學習內容

寫信支持受壓迫信徒 效法使徒保羅

新春期間,喜氣洋洋,但別忘記世上仍有不少人因信耶穌而受困苦逼迫。有團體發起關懷行動,呼籲寫信鼓勵患難中的肢體。

根據統計,全球每12名基督徒,便有1位住在福音不受歡迎的危險地區,每天活於受宗教迫害的威脅中。有見及此,一直關注全球基督徒受迫害情況的國際監察組織Open Doors於網站撰文,宣佈於情人節發起郵遞書信行動,呼籲基督徒趁此佳節抽空寫信紀念、鼓勵在危險地區中受各種環境壓迫的弱勢基督徒,傳揚愛與關懷。

文章指使徒保羅在新約中,也常常寫信給眾教會,幫助信徒面對危機或應付心靈的需要,更鼓勵人們效法使徒保羅,踴躍參與。「你今天花幾分鐘所寫的字句,將有機會在福音荒蕪之地,成為當地基督徒重要的信心勉勵,如同使徒保羅的新約書信,勸勉我們一般。」

雖然情人節已過,有興趣人士仍能持續參與活動。書信手寫或以電腦輸入皆可,只要將書信依照指引寫好後寄往Open Doors,機構便會將書信代為翻譯及轉寄。收信對象資料和書信格式等詳情,可參考以下網頁:https://www.opendoorsusa.org/take-action/advocacy/letter-writing/

(來源:Open Doors及ChristianHeadlines.com,2018年2月2日及5日,潘意韻編譯報道)

禱告: 求主祝福這些書信,使之成為受壓迫者的鼓勵。

知名佈道家葛培理牧師逝世 享年99歲

美國知名基督教福音派佈道家葛培理(Billy Graham),當地時間週三(21日)早上8時於北卡羅萊納州的寓所安詳離世,終年99歲。

葛培理生於美國北卡羅萊那州夏洛特,是美國知名的基督教福音派佈道家。他從1949年開始在各地開始舉行大型佈道大會,並且主持了長達60年的電視佈道。葛培理曾於1956年、1975年及1990年,親臨香港舉行佈道大會。

據估計,全球有超過三百二十萬人在葛培理的佈道大會上接受主耶穌基督作他們生命中的救主。到2008年為止,有多達二十二億的人通過廣播和電視節目的渠道聽過葛培理的佈道,他透過佈道大會將福音傳給大量的聽眾,這些人的數目比基督教歷史上任何人親身傳授福音的數目都要多。

(KRT快訊 )

2018香港「全球領袖高峰會」 賦予員工工作意義 克服恐懼有助追夢

2018年度香港「全球領袖高峰會」於2月2至3日在教會「Island ECC 」舉行,數百位來自各行業有志提升領導力的信徒參與了此次會議。本年度講員包括芝加哥柳溪社區教會主任海波斯牧師(Bill Hybels)、領導力作家安迪.史丹利(Andy Stanley)、 谷歌高級顧問拉茲洛.博克(Laszlo Bock)及國際正義使團(IJM)執行長侯嘉理(Gary Haugen)等。

史丹利帶領美國北點事工超過二十年,他發現成功機構都有一個獨特又卓越的「產品」,就是比競爭對手出色,能夠挑戰固有前設,及翻轉行業的營運模式。因此,他認為領袖要建立一個文化去認出而非抗拒這些創新想法。首先,持續學習,不要批評。其次,保持心思及眼光開明,因為「心思封閉的領袖封閉人心」。再者,嘗試以「嘩」代替「怎做到」,鼓勵團隊和下一代 「獨特又卓越」的想法。

博克領導谷歌人力工作多年,期間谷歌超過一百次獲嘉許為最佳僱主。他發現了一些在各行各業都通用的管理原則,主要包括:一、賦予及提醒員工其工作意義。研究發現,當人了解到自己的工作能夠幫助人,是提升工作表現最有效的激勵方式。二、成功的公司都相信自己的員工,會將公司的目標、財務狀況及計劃進程向員工公開,因為信任和尊重員工可以激發他們的創意及令工作表現變好。三、主管應該聘請比自己優秀的下屬。不好的下屬毒害業績,拖累其他人的表現、士氣和精力。「寧願請不到人,也要等待那些優秀的人選。」他說。最後,重點在於持之以恆地做上述的事,才能保持成功。

最後,國際正義使團侯嘉理分享,他發現領導力的頭號敵人是恐懼,若不妥善處理,一切夢想都是空談。領袖必須找出真正的恐懼,並將之帶到神面前,聽聽祂對於該夢想有何說法。他又指出,我們應該採取進攻姿態,而非防守,因為耶穌已經勝過世界(約16:33)。他提到,國際正義使團曾在肯亞幫助被警察欺壓的計程車司機。而在一次公聽會後,這位司機及團隊的律師均被擄去並被殺害。眾人感到恐懼是合理的,但當他們去到肯亞,欲發現團隊的人數增加了20%。他總結:「建立一個堅持勇敢的群體有助追夢。」

(記者林暐皓報道)

福音傳遍印尼座談會 遍傳福音的危機與宣教策略

K-PACT 國際宣教機構於2月1日及5日舉辦了福音傳遍印尼座談會,分享信息包括今日印尼西加里曼丹的呼聲與契機,及討論香港教會參與印尼事工的機會與策略等。

印尼西加里曼丹坤甸GKNI自傳會主任牧師Liliana談到,印尼很多偏遠地區的基礎設施、衛生條件及教育管理等方面都比較落後,而穆斯林在關顧偏遠地區貧窮人口的事工上非常積極,經常差派教師及運送有需要的物資去支援當地人的需要,因此很多落後地區的鄉村都願意改信伊斯蘭教。而Liliana所在城市坤甸的教會普遍比較富裕,但信徒都較為注重自己的需要,安於舒適的生活,對未信者及貧窮人的關愛較少。教會本身對於宣教及傳福音的意識也較為薄弱,一般情況下只會關顧自己的會友需要。Liliana強調,印尼的基督徒傳福音的行動力不足,就會被穆斯林搶佔先機,當我們再去那些已經接觸穆斯林的鄉村去分享福音,往往容易遭到拒絕,這就是目前印尼遍傳福音所遭遇的危機。

國際K-PACT總幹事Peter就Liliana所談到的危機,提出宣教需要因著時代的改變而不斷調整。在他25年的宣教生涯中,Peter意識到現時要改變固定的宣教模式,需要心意更新而變化,認識時代的使命,具體建議包括三點:一、宣教要有目標。教會或機構需為宣教工場訂立清晰目標,為宣教士到工場的工作制定計劃及具體指引。他曾經見過有些宣教士到馬來西亞宣教6年,回國後講不出自己做過什麼,是非常可惜的。二、宣教需要有策略,否則就會發現很多的事工過了5年、10年都可能進展不大。他又分享,神曾在2003年感動他到中國開辦基督教書室,當時全中國只有數間基督教書室,而且規模很小。但在10年間,Peter與他的團隊開設了9間書室的同時,最有果效的工作就是鼓勵及幫助別人開辦書室。所以在10年間,中國出現的超過100間基督教書室中,很多開辦的人就是他們的學生。Peter強調:「當你有很清楚的策略,就可以幫助更多的人。」三、要建立夥伴關係。神是很公平的,祂給予不同人有不同的恩賜,因為神想我們能夠彼此合作互相效力,將不同人連結一起,我們就有成就神國大事的可能。

(記者莫嵐報道)

伊朗每天100人經衛星電視信耶穌 機構數據:全國二成人口看過福音節目

「心繫伊朗」事工(Heart4Iran)總幹事安薩里(Ansari)接受CBN訪問時表示:「2016年,我們的電話中心每天接收700個電話,每天平均有93人接受基督,即大約每小時有3個人相信耶穌。」對福音最感興趣的群組是18至30歲的組別。

「心繫伊朗」的Mohabat TV是基督教衛星電視頻道,自2006年起,24小時播放波斯語福音節目,是當今伊朗4個基督教衛星電視頻道之一。「將基督教衛星電視轉播到伊朗,對地下家庭教會運動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安薩里說。「我們透過智能裝置接觸伊朗人民。」該事工數據指,有1,600萬伊朗人在過去12個月內曾看過Mohabat TV的節目,佔伊朗人口的20%,令他們驚訝。自從這個頻道啟播以來,影響力已增長超過四倍。

根據世界使命團(World Mission),伊朗地下教會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教會之一,家庭教會運動是伊朗基督教的命脈。

安薩里指出,伊朗人對伊斯蘭教失去信心,伊斯蘭教不能應付社會及日常生活問題。他們正在尋找生命的答案,卻未能在國教或祖先信仰中找到。很多人在接觸衛星電視之前,已經在異夢異象中看見一個身穿白衣,發光的人(耶穌)。

(來源:CBN,2018年1月28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伊朗基督徒早日享有宗教自由。

六成美國Z世代基督徒稱:「在教會以外找到神」

美國研究組織巴納(Barna Group)發表調查報告,數據顯示美國13至18歲青少年中,自稱無神論者人數(13%)比成人(6%)多一倍。報告並且指出,妨礙這些青少年信主的最大障礙,是他們認為「信仰欠缺理據」和「教會生活不重要」。

報告中受訪的Z世代青少年和青壯年,都比成年人更傾向於認為「罪惡、苦難的存在」是他們信心的難關。這顯示今天的青少年和歷史上其他無數的青少年一樣,掙扎於為「罪惡、苦難與慈愛的神並存」尋找具說服力的理據。

接近四成(37%)受訪者認為要「肯定知道神是否真實」是不可能的事。他們缺乏信心,與廣泛文化大力鼓吹相對主義有關。不分老幼,調查中超過一半受訪者都同意「許多宗教都可導人進入永生;沒有『獨一真正的宗教』。」Z世代傾向覺得,其他人認為真實的事,對自身而言不一定真確,而他們比成人更難同意「一個人真誠相信的事物可以是錯誤的」。

接近一半(46%)受訪Z世代青少年表示他們「需要事實確據來支持信仰」,而且認為科學和聖經相輔相成的青少年和青壯年(28%和25%)明顯比較年長者(81%)少。這顯示他們對科學和聖經之間的關係感到不安。

有趣的是,受訪的無神論者中,Z世代在較少程度上認為「基督徒的偽善」是他們「信心上的明顯障礙」,但他們都不約而同地有過與基督徒或教會接觸的不愉快經歷。

逾半受訪Z世代認為教會生活「不太重要」(27%)或「完全不重要」(27%),只有兩成人(20%)表示教會生活對他們「非常重要」,是調查中最不受歡迎的選項。甚至連有參與教會生活的Z時代青少年,對教會有消極觀感。這些教會青少年中,接近一半(49%)表示「教會似乎拒絕大部分科學教導我們有關世界的事」,近四成人認為「教會過分保護青少年」(38%),或「教會裡的人都是虛偽的」(36%)。此外,超過兩成人表示「教會不是表達疑惑的安全環境」(27%),或者聲稱他們在教會接觸的教導「相當膚淺」(24%)

認為教會生活不重要的受訪青少年中,逾六成信徒表示自己「在其他地方找到了神」(61%),而相約比例的非基督徒也說「教會與我無關」(64%)。雖然非基督徒不上教會的理由不無道理,但當連基督徒青年也認為上教會不重要,這便至少是一個指標,顯示有些教會未能幫助青少年與神建立翻轉生命的關係。

(來源:Barna Group,2018年1月24日,潘意韻編譯報道)

禱告:求主賜眾教會智慧和新的策略,引導青少年正確地認識真理,與神同行。

教會與米芝蓮大廚合作 開餐廳專招待窮人

意大利米芝蓮星級主廚博圖拉(Massimo Bottura)計劃2018年在巴黎和拿坡里開設新的餐廳,卻不歡迎有錢人來吃飯。餐廳提供免費餐點,用的是超市賣剩的菜,而且只服務窮人。

博圖拉最富聲望的餐廳開在意大利北部的摩德納(Modena),每個客人需付約250歐元,但他在米蘭的餐廳(Refettorio Ambrosiano)則餵飽了無家可歸的人,目前他計劃將這實驗性質的慈善工作再加以擴展。

Refettorio餐廳位於米蘭市郊的一座舊戲院,搜集從商店剩下的食材,按照博圖拉和其他知名主廚的食譜,煮成免費餐點。「我從不認為這些食材是無用的,我總認為麵包碎屑、過熟的蕃茄、變黑的香蕉還是有可用之處,正可以顯示出我們的創意。」博圖拉接受路透社訪問時如此表示。

博圖拉的計劃從2015年開始,他重新利用米蘭世博會餐館剩餘的食物,而在教會機構「安布羅希亞納明愛會」(Caritas Ambrosiana)的支持下,如今已成為永久的計劃。與一般傳統慈善廚房不同的是,來此用餐的客人不需要大排長龍,每個人都可以坐下來接受款待。「因此我稱它是餐廳,而不是慈善廚房。」博圖拉說。

雖然每天用餐的人數僅限96位,但博圖拉和明愛會表示,此舉可以幫助那些人重新恢復自信,並可以過正常的生活。「數字無法定義成功,你如何伸出援手是很重要的,然而你的幫助能在他們生命中產生什麼樣的激勵,這才更為重要。」明愛會負責人葛芮堤(Luciano Gualzetti)說。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資料,每年全世界有大約三分之一,即13億噸的糧食遭浪費或遺棄。

(取材自Charisma News,2018年1月2日,Sylvia編譯報道)

禱告:為這項計劃能滿足更多有需要的窮人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