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最高法院:與「未成年新娘」性交列為性侵

印度雖然有法例規定女性必須屆滿18歲才能結婚,但在民間童婚習俗非常普遍,最近反童婚倡議者向法院上訴成功,最高法院宣判,即使是在婚姻關係下,與18歲以下的新娘性交將被視為性侵,可處以10年徒刑或終身監禁。

倡議者表示,印度在結束童婚的工作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據「女童非新娘」(Girls Not Brides)報道,印度47%的女性在18歲以前已婚。據CBN新聞報道,一些只有4-5歲的女孩也被迫結婚。家屬為了規避法例,婚禮通常在深夜秘密進行。

(來源:CBN,2017年10月15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祈求印度的婚姻制度及文化被扭轉。

WeWork創辦人守安息日 工作和人生更美滿

美國公司WeWork為企業家、自由職業者、初創企業提供共享的工作空間,市值超過200億美元,擁有2000多名員工,工作空間分佈在美國23個城市和16個國家,包括香港。該公司的創辦人亞當·紐曼(Adam Neumann)是守安息日的以色列企業家,兩年前開始,在每周第七天不工作,也不接電話。

他說:「在安息日,我完全隔絕外界聯繫,不與人交談,這是不可妥協的。起初,這感覺是一個艱難的任務,但是它讓我有時間陪伴我的孩子、妻子和朋友……我們與世界隔絕了聯繫,但實際上卻是相互連結在一起,我花比以前多的時間陪我的家人,甚至打電話和探望我的母親。我越是守安息日,公司就越是成功。」

紐曼現年38歲,與他的妻子麗貝卡和五個孩子現居於紐約。他在以色列南部長大,曾在以色列海軍服役,後來和妹妹阿迪一起搬到紐約。他在幾次失敗的嘗試後創立了WeWork。他說:「當我10年前遇到我的妻子時,我認為錢就是人生目標。她告訴我不要再抱怨過去,令我戒掉吸煙,並說我正在追逐錯誤的東西。她讓我意識到,人生目標是要快樂,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今天我能夠擁有更多的機會,但最有趣的是我可以幫助過去幫助我的人,包括家人、父母、祖母、朋友,而且還把錢還給那些過去投資在我身上的投資者,」

(來源:Arutz Sheva,2017年10月30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全球企業家都認識神賜下安息日的恩惠。

(一)預備的呼召 -【荒年中的恩寵-在關鍵時代重讀約瑟故事】專欄

2016年春天,信耶穌的以色列拉比阿睿(Ari Sorko-Ram)來香港主講一個聚會,題目是「禧年的恩寵」。聖經說,禧年是人得到神的恩寵的時候,為奴的獲得自由,欠人錢債的可一筆勾銷。猶太曆的禧年將在那年的10月結束,時不延遲,抓住最後幾個月的機會,我們很想知道怎樣可以經歷神的恩寵,或許懂希伯來文的拉比知道我們從沒聽過的「策略」。

雖然我們的眼神充滿渴求,但阿睿拉比沒有告訴我們引頸翹望的「策略」。一開始,他就說,禧年和聖經節期確實是會讓人蒙福的,但最重要是「事前的預備」,如果我們沒有預備自己迎接禧年,禧年的恩寵就不會出現。沒錯,又是回到生命的課題,神給人應許,不是要人發呆地等候,或有空想的藉口,而是在信心中等候,「並」作出有信心的行動。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

「預備」就是本書的寫作目的。

有些人奉信「屬靈樂觀主義」,認為只要相信,好的日子必然長久,不用為未來做任何準備。

有些人緊盯著時局的惡化,充滿無能感,認為沒什麼可做,因為壞的事情始終會發生。

有些人因看見了異象,認為已掌握天機,於是大安旨意,等候神在某天為他成就一切,而繼續如常過生活。

但有些人希望認識神在這時代的作為,又願意為無法掌握的未來做自身能力之內的準備,但求忠心過日子,卻不為未來憂心。

這本書是為以上的人而寫的。「預備」本是不應停止的屬靈操練,歷世歷代的天國子民都在他們一生中預備自己,如裝飾整齊的新婦等候耶穌再來。每一個時代都有獨特的呼召,神在作出奇妙的事情前,往往會呼召屬祂的人為此有所預備。約瑟並未預知自己遭患難,就已作了先行者。來到危機四伏的這一年,面對未來,我們有太多的不確定,然而不能作為不去準備的藉口,特別是在這關鍵年代,約瑟的故事實在是適時的提醒。


文@黃少芬

(本文摘錄自作者的同名著作《荒年中的恩寵》,作者保留版權)

厭煩 -【愛有道】專欄

「討厭,又來了,不想再聽啦!」當媽媽在孩子耳邊不斷嘮叨著,提點他要做什麼,不要做什麼,有時話還沒講完,孩子已面露不悅神色,或唯唯諾諾裝作回應,耳朶早已「關機」,心思亦已飄散。

孩子對父母的教導叮嚀厭煩,有時不是父母說的不對,反而是因為說的正中要害,防衛的機制自動產生對抗能量,逃避指責。少年孩子正在爭取自主權,情願嘗挫敗的苦,也不願做個事事由父母掌控的「木偶」。

父母提點孩子,得掌握時機,不要在孩子趕著出門,身體精神疲倦,或心情欠佳時給他訓話。也要避免長篇大論,借題發揮和言不及義,重要的提醒最好是精簡具體,並表達你的關心。當孩子主動找你傾談,先聽聽他的感覺,他會更期待你的回應。

太太經常對丈夫數算著奶奶、親戚的是是非非,孩子們的功課和行為問題,本意是希望抒發自己的鬱悶情緒,尋求一點安慰鼓勵,卻換來一句:「好煩呀!讓我安靜一下好嗎?」

一次又一次,他請求原諒,承諾會改掉壞習慣,可是婚前婚後故我依然,這刻又聽到他說:「請再相信我一次吧!」妻子對丈夫那薄弱的信心已瀕臨崩潰,狠狠也回應:「不要再講了!」

厭煩的情緒可以阻隔兩個人的親密關係,令大家漸行漸遠。若意識到對方有厭煩的情緒,先不要以牙還牙,回敬一句:「我真的惹你討厭嗎?哪我以後就不再跟你說話了!」比較合宜的回應是給大家一條退路:「我們稍後再談吧!」

安靜下來想想,或找個可信賴的朋友談談,一則是處理自己情緒,二則是整理一下糾結之因及解結之法,不要讓厭煩蠶食彼此的關係。


文@徐惠儀

夢有沒有對你的生命說話呢?-【夢解碼】專欄

記得酒政的夢嗎?創世記40:8-11:「他們對他說,我們各人作了一夢,沒有人能解。約瑟說,解夢不是出於神麼,請你們將夢告訴我。酒政便將他的夢告訴約瑟說﹕我夢見在我面前有一棵葡萄樹,樹上有三根枝子,好像發了芽,開了花,上頭的葡萄都成熟了。法老的杯在我手中,我就拿葡萄擠在法老的杯裡,將杯遞在他手中。」

約瑟為酒政解夢,並且照樣實現,酒政官復原職。神總是用夢去對我們的生命說話。像酒政那種奇妙的祝福,對我們來說很容易接受和接納。但如果那夢的解說相反,是負面的呢?就正如膳長的夢。你可以接受嗎?創世記40章22節:「但把膳長掛起來,正如約瑟向他們所解的話。」

我們大多數都渴望聽到正面的解夢,而當我們的解夢是負面的,例如你的解夢顯示了不聖潔的崇拜、錯誤文化教導或是根源問題,你會如何去接受呢?這是關乎我們對天父的態度。如果我從神領受了那些夢,我會祈禱尋求神更多的啟示,讓祂指出我的屬靈生命有哪方面需要悔改,與神的正確教導再次對齊。我會視之為神對我的愛,為了要模造我更像祂。

最近有一位主內弟兄就神給他的夢境分享了一些有趣的觀點。神在他夢中顯示將會有賊,或是有東西被偷。那時他正在為他的新屋進行裝修。他與一位承辦商談好了工作,並且付了一筆錢。後來他發現那承辦商並沒有完成裝修工程,而他們的關係也變差。他覺得神沒有在一切發生之前讓他及時知道。他視那個神給他的夢是已過去的歷史。

可是,你知不知道神給你的夢常常是將要發生或是我們裡面要面對的問題?這弟兄的夢是對他的警告。事實上,他有這個夢之後,就進入禱告去求神保護。我們分析他的處境,神是透過那時給他的夢去保護他免受更多的錢財損失。想像一下,如果他沒有這個夢,便不會對將發生的事提升警覺,那麼他還會進入禱告尋求保護嗎?他可能會繼續投入更多資金給那承辦商去完成那裝修工程,而其實那承辦商一開始已有欺騙他的意圖。

你可以不同意見我們對你的夢的看法,但我想問,你是否能對自己並且對神誠實呢?

最近,神用夢對我說話,指出了我的根源問題。我的夢清晰地顯示了根源的所在,讓我更深入地看見及處理它。當我跟一位牧者前往醫治事工,這位牧者跟我確認,她在我身上認出的根源問題,跟我早前領受的夢配合。是不是很奇妙呢?

對我們自己誠實,也對神誠實。讓真相令你得自由。真相總是令人受傷、氣餒,然而當你回看時,如果你把它視為神對你的愛,你就可以充滿動力地走進神的命定中。

邀請神透過夢向你說話,讓那些夢養育你,引領你每天與神同行。祈禱尋求,你就會得著。

詩篇25章5節:「求你以你的真理引導我,教訓我,因為你是救我的神,我終日等候你。」


文@Mary Chu(火石7解夢中心負責人)
譯@Ann Chan

活出內在的生命,常常喜樂 -【Joyce Meyer】專欄

記得我剛開始事奉的時候,有一位女士來找我輔導,她最近接受了基督作她的救主,言談間我得悉她正與男朋友同居,當我正想待她說完後指出這是不對的時候,神制止了我,祂很清楚的對我說: 「不要這樣,在適當的時候,就是她願意聽的時候,我會告訴她的。」

這是個對我影響很大的功課,它幫助我明白到,人需要植根在神裡面一段長時間,並愛祂至某個程度,才願意放下那對他們重要但實在不好的事情。一個只會批評和論斷別人的態度,可能要比我們想要「糾正」的問題來得更壞。

撒母耳記上十六章7節說:「……耶和華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事實上,相比其他事情,神最關注我內心的情況,就是我作事的動機,因此,我定睛仰望神,保守自己的心並不偏離,至為明智。

我們都有兩個生命 — 一個內在的,一個外在的。 內在的生命就是我們的想法,感覺和選擇持有的態度,這是我們的心靈,包括了我們的思維,意志和情緒。我們外在的生命就是外表看得見的 — 我們看來怎樣,擁有甚麼,作了何事。兩者同是重要,但神較關注我們內在的生命,祂看的是我們的內心。

作為主裡的信徒,我們屬於神,祂的靈住在我們裡面並作改變的工夫,叫我們更像耶穌。當我們的生活能反映我們心裡的改變,我們就活出由內而外的人生,然後別人才能看見,我們的生命裡有在基督裡面的公義、和平和喜樂。

羅馬書十四章17節說:「因為神的國……只在乎公義、和平,並聖靈中的喜樂。」神願意我們享受每天的生活,即使是平常事,以至於我們也厭倦的每天例行公事。 一個批判的宗教態度,像我對那找我輔導的女士的態度,只會奪去我們的喜樂和平安。

神願意我們學效祂的想法。羅馬書十二章2節說,只要我們 「心意更新而變化」,就能明白「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更新改變需要時間,這過程是循序漸進的。今天,神仍在我的生命中工作,要改變我成為祂的樣式,但我已進步了,因為當我有不要得的想法時,現在我會更快的察覺了。我會在心理感受到有點不妥,就是失去了平安和喜樂。這時候我就需要停下來,思想當刻的想法和說話,立時我就進到一段對話當中,神讓我的心清楚知道,自己說了不該說的話,因此我叫停了自己,道歉並說道: 「神剛指正我了,我是不應談這個的。」

我們的想法和說話方式反映我們是怎樣的人。我們若要為神而活,充滿公義,平安和喜樂,就需要在態度有問題時調校它。有時我們會解釋「我這感覺是身不由己的」,但感覺是變化無常的,我們需提醒自己,雖然不能經常駕馭自己的感受,但我們不需要按著感覺行事。神創造我們有自由意志,只要我們靠著祂的恩典和能力,便可選擇做對的事情。我們未必可常常選擇自己的感覺,但我們能不讓感覺決定如何活出人生,這樣,我們就能勝過一切奪去日常生活喜樂的事情了。

只要堅定立志為神而活,向神心無旁騖,以此為你生命的首位,那麼,即使你的處境並不喜樂,也不平安,你仍能擁有那份喜樂和平安,因它們已在你的心中。活在主裡面,你就能活出內在的生命!


文@Joyce Meyer
譯@Shirley Cheng

【特稿】萬聖節究竟何方「神聖」?

進入十月,美國許多百貨公司及超級市場,擺放了許多萬聖節的商品,一般都以孩童為對象。曾經有一位小女孩說,她喜歡萬聖節,不喜歡聖誕節,看來萬聖節以趣味為噱頭,已經俘擄了不少兒童的心靈。香港一些幼稚園(甚至是基督教的幼稚園!)也替小朋友舉辦萬聖節活動。一般人稱十月卅一日為萬聖節,其實是西方人的鬼節,推崇的是黑暗與死亡,巫婆與僵屍,邪術與鬼怪。撒但把恐怖變為樂趣,矇騙世人,蠶蝕兒童。基督徒要認清魔鬼的詭計,保護下一代,勿沾染這壞風俗。

萬聖節根源於死節

萬聖節其實不是基督徒的節日,要追尋其根源,就要回到主前三百年的北歐、西歐及英倫一帶。住在那裡的克爾特人(Celts),信奉一種神秘宗教,是供奉死神Saman,而十月卅一日是他們的新年除夕。他們的祭司稱為德魯伊特(Druids),把這天稱為「死節」,拜祭死神,招喚邪靈及在年內死人的靈魂。他們作法,叫人充滿恐懼,引至疾病、毀壞和死亡,從而操縱克爾特人的生命。

德魯伊特祭司在十月卅一日,會挨家挨户索取各種奇特食物,初時是自己享用,後來是在死節用來供奉死神。如果村民拒絕給予食物,他們會咒詛這一家,歷史記錄這家庭在一年內有人死亡。這種風俗流傳到今天,便是孩子登門索取糖果,不然就會咒詛人家。這就是trick-or-treat的意思。

德魯伊特祭司會拿著一個大蕪菁,把裡面挖空,在外皮上刻上人的面孔,代表他們所倚靠施咒的邪靈,這邪靈是巫師打發的精靈。蕪菁裡頭點燃蠟蠋,在晚上逐户叩門時用作燈籠(jack-o-lanterns)。德魯伊特祭司相信精靈會附在蕪菁裡,幫助他們把符咒施放在那些拒絕他們要求的家庭身上。當這風俗在十八、十九世紀傳到美國,蕪菁並不普遍,便用南瓜代替。有些人把南瓜燈籠放在門前或窗前,用作驅趕遊魂野鬼。所以死節的起源跟基督教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一如以往,死節是屬於魔鬼的。

死節為何稱為萬聖節?

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信主後,立基督教為國教,當時的基督教實際已演變成天主教。君士坦丁下令全國人民都要皈依基督教,結果沒有悔改的異教徒加入了教會,把各樣異教作風帶進來,包括死節,他們要維持這節日為生活的一部份。

由於教會無法消除民眾的異教風俗,只有把部份風俗聖化,特別是十月卅一日的死節。在第八世紀,羅馬教皇定十一月一日為萬聖日(All Saints’ Day),來記念教會史上一切殉道的聖徒。這樣,十月卅一日便是萬聖日的前夕。天主教會容許民眾在十月卅一日守節,因為十一月一日是聖日。後來All Saint’s Day 變成All Hallows Day,而hallows是「神聖」的意思,十月卅一日便是萬聖夜(All Hallows Evening)。Evening後來縮減為eve和een,前者是「前夕」的意思,後者是evening的縮寫,意即「夜晚」,便成為今天的Halloween,代表死節是萬聖日的前夕。華人索性把十月卅一日稱為萬聖節,其實應該譯作「萬靈節」。

基督徒切勿隨從壞風俗

今天,不是許多人在十一月一日記念殉道的信徒,也沒有因萬聖日而放棄異教的禮儀和拜鬼的活動。把拜鬼的日子稱為萬聖節,是很誤導的,因沒有一點「神聖」的味道,反而滿是黑暗、死亡、恐怖、威嚇、破壞和邪惡。基督徒實不應參與,不宜在家中掛上巫婆、帚柄、蝙蝠、猫頭鷹、黑猫、骷髏、妖怪、精靈、南瓜的圖象,也不要讓小孩子穿戴古靈精怪的服飾。

幫助孩子轉移視線

魔鬼一貫的技倆,是以虛無代替真實,像聖誕節和復活節,利用聖誕老人和白兔去代替耶穌的誕生和復活,如今也利用趣味去遮掩邪惡,沾污許多人的生命。今天,生意人已把萬靈節當作商機,大力推廣,把恐怖當作樂趣,叫人防不勝防。萬靈節的邪惡背景,孩童不易理解,他們關注的只是樂趣的玩意,父母宜安排其他健康活動,轉移他們的注意力。若學校安排萬靈節活動給孩子,家長要抗議,也不要孩子看那些把巫術美化和娛樂化的讀物和電影。西風東漸,住在東南亞的基督徒要加以提防,歇止歪風,保護下一代。


文@黃濠光

國度1分鐘(40) – 「一個新人」的奧秘 One New Man

+按圖放大

「一個新人」的奧秘 One New Man

聖經出處:

因他使我們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而且以自己的身體廢掉冤仇,就是那記在律法上的規條,為要將兩下藉著自己造成一個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既在十字架上滅了冤仇,便藉這十字架使兩下歸為一體,與神和好了,並且來傳和平的福音給你們遠處的人,也給那近處的人。因為我們兩下藉著他被一個聖靈所感,得以進到父面前。(弗二14-18)

誤解:

普遍誤解:一個新人 = 只是指得救的個人(基督徒)

根據經文前文後理:一個新人 = 外邦人(弗二11)與猶太人的合而為「一」

如何獲得「新人」身分

猶太人 藉著救主耶穌

  • 廢掉冤仇
  • 促使和睦
  • 與神和好
成為一個新人
外邦人

新人的3重身分

個人層次 基督身體層次 國家層次
在耶穌主權下成為

「新人」

在耶穌的帶領下

與其他新人成為

「基督的身體」

在耶穌的王權下

列國合成為

屬靈的共同體

羅馬書十章10-13節:

因為人心裡相信,就可以稱義;口裡承認,就可以得救。經上說:「凡信他的人,必不至於羞愧。」猶太人和希臘人並沒有分別,因為眾人同有一位主,他也厚待一切求告他的人。因為「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

 

以弗所書四章16節:

全身都靠祂聯絡得合適,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長,在愛中建立自己。

 

以弗所書二章11-15節:

所以你們應當記念:你們從前按肉體是外邦人……那時,你們與基督無關,在以色列國民以外,在所應許的諸約上是局外人,並且活在世上沒有指望,沒有神。你們從前遠離神的人,如今卻在基督耶穌裡,靠著他的血,已經得親近了。因他使我們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而且以自己的身體廢掉冤仇,就是那記在律法上的規條,為要將兩下藉著自己造成一個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

新約應許我們藉悔改和信耶穌而進入天國,成為新造的人。

每個新造的人都需要與耶穌建立個人關係,脫去舊人,穿上新人,有新生的樣式。

新造的人仍然維持各自本身的個人、家庭、社會及民族身分。

基督是我們的頭,每個新造的人都是基督身體的一員,需要在基督的帶領下互相扶持、確認彼此的呼召,並運用恩賜彼此配搭。 因耶穌是以色列的王,所有服在耶穌王權下的國家都因耶穌的關係而合成為一個屬靈的共同體,可以理解為「以色列聯邦」。

「以色列聯邦」是指屬靈的關係,並非世上的政治關係,核心意義是共同尊崇基督為王。

加入屬靈的共同體的列國仍保持各自獨立身分,不是要成為以色列國。

阿睿拉比(Ari Sorko-Ram):

以色列和外邦國家在神的計劃中各有獨特的角色和責任,重要的是,各自都按照神的計劃來完成自己的命定。

(資料來源:阿睿拉比(Ari Sorko-Ram)的教學資料)

耶穌呼召教會服侍貧窮人

香港一直有基督教機構在社會上參與扶貧工作,但教會在服侍貧窮人上卻仍未確立清晰角色及路向。建道神學院信培部早前舉辦「從觸動到行動──香港貧窮問題與教會的回應」講座,由學者分析本港貧窮問題現況,牧者從信仰角度看扶貧工作,鼓勵教會承擔關懷貧窮的工作,再由前線同工分享關懷社區貧窮人士的實戰經驗,反思信仰如何回應日益嚴重的貧富懸殊問題。

 最低工資只能買一杯咖啡

krt324-16a
.葉兆輝教授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講座教授葉兆輝引述研究分析香港社會的貧窮現況,指出若以最低工資相對物價來計算,本港勞工的購買力偏低。他舉例稱,瑞士蘇黎世的最低工資時薪(港幣199元)可在當地購買超過三杯鮮奶咖啡(Latte,蘇黎世售價約港幣56元一杯),而日本東京(最低工資時薪港幣59元)則可買約1.5杯(東京售價約港幣35元一杯),但香港的最低工資時薪(港幣32.5元)卻只能在本地買約一杯Latte(約港幣30元)。當購買能力愈低時,人的快樂指數亦會較低。「在我們的制度上,是否對低技術工人有所虧欠?」

葉又稱,過去十年,香港貧富不均的情況愈來愈嚴重。1991年的家庭收入中位數是月入9,964元,2001年上升至月入18,710元,但2010年卻仍是月入20,500元,可見社會中有許多人並未受益於經濟增長。他認為,扶貧工作不應只處理人們的需要,而是要深入了解社會制度如何造成問題。

教會有一定影響力

他提醒教會,推動扶貧工作時必須按地區需要而行。而香港貧窮地區有七大板塊,就是﹕一、元朗東北、北區西北區;二、元朗北、天水圍;三、屯門中部;四、東涌;五、葵青北、荃灣南;六、深水埗、油尖旺北,以及七、觀塘、黃大仙中、九龍城南。每個地區貧窮問題的原因都不同,其需要也有所不同,例如深水埗以長者為主,若教會在逐區建立兒童中心便為不合。有些地方社會服務的「供應」很多,但需要卻並不多。教會進行扶貧工作時,需要參考數據,令工作更有效。

葉鼓勵信徒應將貧窮問題看成「關我事」的,且不單止去想要「做什麼」,而是要思考「怎樣做」。事實上,全香港有千多間教會,四十多萬名信徒,對社會必定能發揮一定影響力。

耶穌是尊重貧窮人的主

.蔡少琪牧師
.蔡少琪牧師

建道神學院副院長蔡少琪以不同角度看教會扶貧的參與,指出教會本身不應只是進行扶貧事工,教導與推動信徒關懷貧窮亦十分重要,特別可以在講壇中分享相關信息。例如強調耶穌本為富足,卻成為貧窮,一生以貧窮形象示人。但蔡同時強調,教會對貧窮的教導必須整全,例如要認知到有些貧窮是當事人有責任的。另一個教導是,神是會為貧窮人伸冤的,但神同時是公道的,不會只偏袒貧窮人。此外,馬太福音11章提到「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是耶穌作為彌賽亞的記號,「關心貧窮人」是認出基督的標記之一,因此教會也應該帶有這樣的記號。蔡指出,耶穌是「尊重貧窮人的主」,更曾說﹕「你們貧窮的人有福了!」(路加福音 22:29)在拉撒路與財主的比喻中,在世貧窮的人在死後得以在亞伯拉罕的懷裡蒙福。是否相信貧窮也是有福的,是關乎屬靈眼光,以及如何看待生命價值。蔡強調,耶穌在世時,也是一生貧窮的,能夠明白貧窮人的故事。耶穌是救贖貧窮人的主,也是一生提拔貧窮人的主,祂會使用貧窮人。最後,耶穌呼召和激勵人一生服侍貧窮人。

教會扶貧旁觀者多

.廖嘉敏傳道
.廖嘉敏傳道

「基督教超窮教會」傳道廖嘉敏分享,其教會以「超窮」命名,意謂靠著耶穌,生命可以「超越」物質生活上的貧窮,擁有豐盛的人生。他們在太子的一間餐廳聚會,日常接觸及服侍該區的基層人士,並向他們傳福音,提供門徒訓練。在她服侍貧窮人的經驗中,總結到一些教會參與扶貧時應注意的問題。首先,旁觀關心的人雖然多,真正參與者卻少。第二,物質擺上比較多,但願意投放時間者少。第三,教會較常以事工為本,重視果效,卻不是以服侍人為本。第四,教會比較多回應貧窮人的生活問題,卻較少回應生命的問題。第五,教會應留意其扶貧工作是錦上添花還是雪中送炭,所提供的服務是否受助者的真正需要。第六,教會要注意其服侍是放煙花,還是細水長流。她提醒信徒,我們每個人都是蒙恩的罪人,服侍貧窮人時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單單分享主耶穌的恩典。

 

(記者陳淑安報道)

[國度觀點] 教會扶貧使命應有思想改革

香港的貧窮問題已討論多時,學者和社會提出的解決方法包括:改善福利及退休保障政策,遏止樓價大幅上升,增加基層就業計劃等等,而教會對貧窮問題的介入,最為普遍的方式是慈惠服務。教會向來有「施比受更為有福」的精神,而且有龐大的中產階層,動員力也高,較為有優勢發展慈惠服務。但根據教內關懷貧窮的團體的經驗,向信徒募捐其實不易,無論是教會或個人家庭都有財務壓力,當自身的需要凌駕於別人的需要之上,「施比受更為有福」就只會是崇高的理念。扶貧的挑戰正正就是思想的挑戰。

解決貧窮主要有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解決物質和肉身的需要,例如糧食支援、災後重建、醫療服務等,相比另外兩個層面,滿足外在需要最容易入手和處理,有時候也是最緊急的。

第二個層面是社會制度的改變,這是現今社會討論得沸騰的議題。當貧窮被制度化時,若不改變制度,貧窮問題只會一直存在。但改變社會制度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社會討論,涉及眾多持分者,各有不同觀點,而且任何制度上的改變都會對整個社會有深遠的影響,所以是漫長的過程。教會對社會制度有不同的見解,並不容易有共識及共同的行動。

第三個層面是思想的改變,這是較為容易忽略,卻是個人和社會的貧窮問題的關鍵因素。貧窮有外在的因素,但也有個人的因素,無論是外在或個人內在,都是與人的思想有關的。有教會稱之為「貧窮的靈」,是以「貧窮心態」彰顯,也可理解為「貧窮思維」,有此思維的人在外在可能不像貧窮人,但內心卻認為自己太貧窮,以致不甘心奉獻,也不樂意施捨助人,內心充滿焦慮、不安全感,因不知足而愁煩,實際上已陷入貧窮的詛咒。

聖經從舊約到新約都有慈惠的教導,這是信徒的責任,但聖經也有處理貧窮思維的教導,「施比受更為有福」,「凡事感恩」,「知足就有喜樂」,有數之不盡的教導是消除貧窮思維的良藥。事實上,教會在講台上向來都有這些信息,但僅作為牧養信徒的靈糧,而少有向社會宣揚這是革新社會的精神。不忽略人的物質和肉身需要,不否定制度化貧窮問題,但也不要輕看心靈的富足正是基督信仰可以為世界帶來的最強大資源。

【Kingdom LIFE】閱讀‧職場

屬靈書籍則能讓我們藉著他人的經驗、思考、研究,將信仰更具體地與不同範疇進行對話。一年一度的基督教聯合書展於10月20至28日舉行,如果你還未有心水書籍採購清單,不妨考慮透過閱讀整合工作與信仰,讀一些以「職場」為題的書。今期Kingdom Life為大家介紹三本以不同角度講述「信仰在職場」的書籍,分別有震撼人心的真人真事經驗分享、從神學角度探討工作的意義,以及實戰轉化職場的屬靈原則。

超自然的營商旅程

krt324-15a書名﹕《無限商機—將臨國度回憶錄》

作者﹕
剛納‧歐森(J. Gunnar Olson)

出版社﹕國度事奉中心

售價﹕港幣88元

商界是一個充滿理性計算的領域,如何在當中過超凡的信心生活?《無限商機—將臨國度回憶錄》就是一名基督徒企業家與神緊密同行的故事。作者剛納‧歐森運用天國的屬靈原則,一步步跟隨神的旨意,創辦並經營一家高科技塑料薄膜製造公司,更成立國際基督徒商會,推動商界復興運動。無論經營生意以至個人及家庭的每個抉擇,剛納對神都絕對信靠、順服,因而經歷到一個又一個的神蹟。他的生命就是一個超自然的奇妙旅程。

剛納14歲離開學校進入職場,從一名小小的銷售員開始做起,29歲便成為一家公司的總經理。為了進一步在每日的商務中經歷神,他毅然放棄既有的成就,憑信心進入與神冒險的歷程,從零開始建立自己的公司。他在書中回憶道,當他準備要創業時,神竟然不斷吩咐他將自己的財產捐獻出去,直到最後更要求他把所有都給出。剛納憑信心順服,直至口袋裡只剩下一瑞典克朗﹗從起初創立公司,到每次遇上難題,他都完全仰賴神奇妙的供應、幫助、帶領,見證神在職場中運行的大能。

讀剛納的故事,不但能激發你的信心,驅使你有勇氣活出神給你的命定,更會教導你如何在生活中應用豐富的神國屬靈原則。怎樣的奉獻方蒙神所悅納?別人與自己的領受之間有衝突時該如何抉擇?何謂與神之間訂立盟約關係?這些問題,你都可以從剛納的真實經歷之中找到啟發。

工作,是祝福還是懲罰?

krt324-15b

書名﹕《工作—從束縛到自由》

作者﹕
韋特寧頓(Ben Witherington III)

出版社﹕基道

售價﹕港幣88元

相信不少人都會視工作為一件苦事,一些基督徒更有可能會引用創世記,指工作是亞當犯罪的結果,是一種懲罰,並不是神原本對人類的心意。《工作—從束縛到自由》的作者韋特寧頓卻指,人類犯罪的後果並不是工作本身,而只是工作的「辛勞」。神本身是一位會工作的神,祂親自示範不同工作,也賜予能力給人與祂一起同工。而更重要的是,人們可以為神的國度而工作,能為榮耀神而工作。從這樣的神學觀出發,作者進一步帶領讀者思考工作與召命的關係,探討工作倫理等問題。

談到工作,許多人會落入兩種極端,就是懶惰或是工作狂。作者從聖經的教導分別找出兩者的問題所在,指出基督徒面對工作時的應有態度,鼓勵信徒成為結果子、忠心的僕人。更進一步,作者從事奉的角度看工作,以建立那將臨國度去理解現今基督徒工作的意義,透過工作轉化世界的文化,呈現出尊崇基督的生命。最後,作者分析了工作、休息、玩耍三者之間的平衡。

轉化職場從轉化思想開始

krt324-15c

書名﹕《轉化—改變世界由職場開始》

作者﹕艾德‧史福索(Ed Silvoso)

出版社﹕天恩

售價﹕港幣128元

我們的神是行神蹟奇事的神,今時今日,許多非比尋常的事仍在世界各地發生,彰顯著神的榮耀與全能。同樣地,許多屬神的兒女正在職場中回應神的呼召,積極地參與到轉化學校、公司、監獄、城市、甚至整個國家的運動中。這群人遍布各行各業,許多人已經明白他們被呼召承負重任,要在世上建立神的國度。他們相信自己是神設立的牧者,並將工作轉變成服事眾人的管道。

《轉化—改變世界由職場開始》的作者艾德‧史福索認為,這些真實的、發生在現時現地的轉化,是出於對神的單一發現:神熱情的關懷,不僅對世人,也對職場、城市和列國。艾德‧史福索又談到,這個轉化運動必須具備五項決定性的蛻變思想架構,亦是組建這本書主幹的關鍵。這些思想架構一旦被接納,將開啟我們的眼光,得見屬靈的豐盛全景,並揭示廣大榮耀的能力之源,致使我們迫不及待與之連接,轉化我們自己、家庭、工作、城市以至全世界。

 

(文﹕莫嵐、陳淑安)

反斗爸爸分享「反轉教育」 聆聽比說教更有效

10月12日晚,和諧頻道邀請了三位「反斗爸爸」——正生書院陳兆焯校長、資深傳媒人春麗及互聯網思維教育Anson分享他們的「反轉教育」,基督徒父母如何在現時的教育制度下幫助孩子快樂成長,並且釋放他們的內在潛能。

春麗在分享中談到,自己平時工作非常忙碌,夜晚根本沒有時間陪兒子食飯、聊天。為了可以抽時間陪伴兒子,他選擇每天早上都和兒子食早餐,送他上學,無論之前那晚工作到多晚,都會堅持。他認為,如果父母不能每日抽出兩個小時陪孩子,那麼每日為孩子做一些事情,而且持續去做,也是非常有幫助的。春麗又形容自己是「1/4爸爸」,因為他在兒子的生命中扮演著幾個角色。當兒子想學一項運動,他就變成教練;當兒子想學習一些技能,例如剪片等,他就成為師父;當兒子不開心,想找人傾訴,他就是朋友。所以,4種不同的身份之間的轉換,令春麗更有效與兒子溝通,也能更全面地參與他的成長。

正生書院陳校長談到,今日香港很多青年人讀不成書,其實是我們只會用一個標準去量度他們。香港教育當中有些概念,是時候去轉變了。老師不應該是服事自己教的那個課程,但現在幾乎所有老師都是趕進度完成課程內容。差一課未教完,都要借堂教完。陳強調,教不是最難的,最難的是學。但香港的教育學院教老師備課、備教案,卻沒有教老師去留意學生的狀態,是否預備好去學習。而從來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都是因為有良好的動機,而不是無限延伸的課堂時間。

陳又指出,現時很多父母在小朋友的成長過程中,都聽不到他們的心聲。小朋友是有很多想法的,但大部分都沒有告訴父母,原因可能是講不出來,可能是不知道自己想什麼,又或者是不想和父母講。對父母來說,說教很容易,聆聽卻是很難。今日,作為父母,應該更開放自己的心,去聽聽孩子的想法,同時避免用說教的方式令孩子聽話,反而利用身教,樹立榜樣,更容易贏得孩子的認同與順服。

(記者莫嵐報道)

香港福音盛會2017 推動青年關愛社區

由「香港福音盛會2017」青年組於2017年10月8日假尖沙嘴浸信會舉辦的「愛臨香江‧堅唔離地——愛‧挑戰」青年慶典晚會,反應熱烈,約140人出席。

是次青年慶典晚會是青年組過去一年多舉行多項康體、演藝及媒體創作活動的總結,當中包括《夢想做得到》籃球邀請賽及見證分享、基督教新界北區單車巡遊、《仲夏夢Faith行》夜行大帽山、動畫大師劉大衛見證分享會、攝影及微電影工作坊與及以《愛臨香江.堅唔離地》作主題的歌唱比賽和攝影/微電影比賽。目的是透過不同平台推動年青人關愛社區,以正面積極態度面對困難。

青年組組員盧偉祺牧師分享他如何透過單車活動來建立年青人的自信,從開始時不懂怎樣踏單車,到活動完結時已能操控自如,最難能可貴是他們學懂了為人「破風」而非單單只求自己的益處。他憶述在2014年以單車用了80天的時間,從上海踏單車到西藏,途中經過單車能到訪的最高點5013米,沿途他遇到很多難忘的事,當中他經常被問及的三條問題是:一、你從那裡來?二、你在這裡做甚麼?三、你要往那裡去?這三條問題確是值得我們作深刻反思。

「香港福音盛會2017」獲得全港各基督教宗派支持,將於2017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在香港大球場舉行四日七場全港佈道大會,包括四場公開場及三場特別場(中學生場、普通話場及國際場)。查詢詳情及預留門票請瀏覽大會網頁:www.hkgospelfestival.org

 

(新聞稿由主辨單位提供)

辨識偏差教導 迎接牧養挑戰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及「新興宗教關注事工」於10月10日舉辦「辨識偏差教導」教牧講座,簡介現今網絡媒體流行的偏差教導,幫助香港教牧作出辨識,適切應對牧養需要。

宣道會北角堂張濟明牧師分析,在網絡媒體信息氾濫的當下,所謂偏差教導,並不是黑白分明的錯誤教導、媒體信息等,也不是追踪某些固定神學家、網絡講員牧者的言論,而是對現時社會議題不滿的發聲,發放不同文章信息群組的宣洩,某些社會議題的情緒論調等。我們的會眾面對這些挑戰,有時候是傳統福音派教會未能觸及或趕得上的,多於教義上的偏差。很多信徒基本信仰都清楚,但就會加上某些似是而非的教導,這些思維就如同聖經歌羅西書所說,是福音以外的小學學問,影響著今日信徒的屬靈生命。

而胡志偉牧師則總結了以下幾個方面來辨識真假教師:一、部分真理與全部真理。如果今日在教會的教導是偏食的話,當是偏重某些教訓,不是教導全本聖經的真理。保羅在歌羅西書中說,是用花言巧語迷惑你們,就是指一些似是而非的論據,不是說當中沒有真理,而是有部分真理,但有部分是錯的。二、投其所好。近日有信徒問胡有關正向心理學。胡就回應,聖經的教導不是正向心理學,在詩篇中有三分一的題材是哀歌。聖經是大於心理學的,而且是正反兩面都有。因此,有些教牧就只會在講道時講積極一面,不講罪及十字架,都是有偏差的。三、避開爭議。有些牧者是不會講三一神觀,因為具有爭議性,但聖經是有爭議性的,保羅在羅馬書中講的信心和雅各書中講的信心之間是有張力的。而聖經就是透過這種張力,然後將一幅更加清晰的圖畫向我們展現,有些牧者就將這些的張力都撇除了。四、唯我獨尊。有些人說,我的神學才是最正統的。又有些宗派和牧者強調自己的釋經才正確,又或者自己的教導有生命和恩膏,而其他人沒有。當一種文化或者學說成為唯一的解釋,就會出現問題。另外,假教師常自吹自擂及不鼓勵信徒思考。胡指出,信徒能夠獨立思考,其實對教牧不是一個挑戰,不應該成為壓力,他們能夠長大成熟是一件好事。有時教牧都可能說錯,而信徒能夠指正錯誤是好的。保羅也說過,要凡事察驗,善美的要持守。最後就是財務不受監管。有很多偏差教導的牧者,財務不受任何人或制度的監管,更會利用信徒群體成為斂財的工具。

(記者莫嵐報道)

亞洲彌賽亞論壇空前成功 周神助:認識「一個新人」的深層意義

兩年一度的「亞洲彌賽亞論壇」(AMF)8月中在台灣舉行。本年度的主題為「從這代到那代,海島興起」。AMF致力將彌賽亞猶太領袖帶到亞洲,探討亞洲基督徒如何和彌賽亞群體建立長期盟約的關係,並推動彼此間的合一。耶路撒冷內提夫亞聖經學院院長約瑟.舒蘭寫道:「亞洲彌賽亞論壇取得巨大的成功」。

本年度特會的講員有約瑟.舒蘭(Joseph Shulam),但以理.史坦(Daniel Stern),伊坦.許克夫(Eitan Shishkoff)及蓋伊.柯恩(Guy Cohen)。該論壇有來自10個不同國家的900名與會者,一同參與研習會和講座。今年是第五屆舉行,參加者來自以色列和亞洲日、韓、新加坡、菲律賓等七國教會。第一屆是2009年在日本舉行,當時只有日、韓、星、泰四個亞洲國家代表參與。

「好消息電視台」報道指,AMF的異象最早始於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日本有一群基督徒領受到異象要為以色列禱告,以預備耶穌再來,八十多年來為此持續禱告。報道又指,今屆論壇的重點之一是彌賽亞信徒分享對「一個新人」和耶穌再來的的聖經觀點。伊坦.許克夫從新舊約多處經文解讀「一個新人」,他表示天父渴望招聚所有的兒女同歸於一。全球靈糧網絡主席周神助牧師表示,是次聚集對台灣來說是更實際體會到什麼是一個新人,過去主要從聖經中的地理歷史和實質體驗認識與以色列的關係,但一個新人的意義是很深層的。耶穌在十字架上已經做了一個新人,也就是拆毀外邦人和猶太人中間的牆。

下一屆AMF將於2019年在曼谷舉行。泰國長期以來一直是完成軍訓的以色列年輕人的旅遊目的地。泰國的基督徒高度關注以色列,希望以柔和的方式傳福音給以色列人。直子牧師認為,AMF有助打開亞洲信徒的眼睛。

(來源:好消息電視台、Kehila News,2017年9月21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激動整個亞洲的基督徒都關心以色列。

英國考慮人口普查刪「性別」欄目 原因:冒犯跨性別人士

英國下一次的人口普查將於2021年舉行,國家統計局最近表示,他們建議問卷刪除「性別」欄目,不再要求填寫性別身分,改為自願提供資料。發言人表示,因為這欄目需要填寫生理性別,而不是心理性別,因此對跨性別人士有冒犯性。

外界認為,國家統計局的建議是基於對外來投訴的回應,卻不考慮人口性別比例的不準確判斷將嚴重影響政策發展。

(來源:2017年10月12日,時雨綜合媒體報道)

禱告:性別差異不涉及歧視,英國民眾發聲反對建議。

逾四成國家有國教或官方偏好宗教 伊斯蘭國家最為普遍

據皮尤研究中心公佈的一項研究顯示,世界上有四成以上的國家都有官方或偏好的國教。

據《今日基督教》報道,皮尤對199個國家進行了調查,不僅留意憲法、法律和政策,也留意政府對宗教團體採取的行動,有國教的國家「傾向於更嚴格地管制宗教活動,包括限制或禁止少數宗教團體」。

調查結果指,有國教的國家共有43個,最普遍的國教是伊斯蘭教,在27個國家的憲法或基本法中被提及,這佔了有國教國家的63%。這些國家大多數位於中東和北非。黎巴嫩是中東唯一沒有官方宗教信仰的國家。蘇丹、敘利亞和土耳其是僅有的三個國家偏好伊斯蘭教,卻不將其定為官方宗教。

不丹和柬埔寨以佛教為國教,以色列以猶太教作為國教。13個國家將基督教定為國教:歐洲的九個國家(包括英國,丹麥和冰島),其中兩個在加勒比(哥斯達黎加和多米尼加共和國),一個在非洲(贊比亞),另有一個是太平洋島國(圖瓦盧)。

106個國家自稱是宗教中立的,但這並不代表他們漠視宗教信仰。

(來源:Christianity Today,2017年10月3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求主為宗教受限制的國家打開福音之門。

希臘通過性別轉變法 無需完成變性手術

希臘國會在10月10日通過一項性別轉變法案,容許國民不用完成變性手術或提供醫學證明,僅需法院批准,就可改變身分證明文件的性別。新法例遭希臘正教會強烈反對,稱之為「撒旦的作為」,並要求政府撤回。

新法例生效後,希臘國民只要年滿15歲,沒有婚姻關係,在獲得法院批准後,就可以轉變性別,以兩次為限。

(來源:2017年10月12日,時雨綜合媒體報道)

禱告:求主憐憫希臘,使立法者心意回轉撤回惡法。

女人可以被允許去教導聖經嗎?-【請教拉比】專欄

林前14:34說「婦女在會中要閉口不言,像在聖徒的眾教會一樣,因為不准她們說話。她們總要順服,正如律法所說的。」那麼,女人可以被允許去教導聖經嗎?

拉比回答:

從上下文可以得知,這節經文並不是針對通常所指的女人,而是在35節所明確指向在集會中的丈夫和妻子的關係所說,妻子應該在家裡與自己的丈夫探討而非在集會時公開討論。

在公開集會中秩序的問題尤其重要且時常被提出來。例如﹕不要在沒有翻譯的情況下說方言。很多人在公開集會中用自己的鄉談禱告語言大聲敬拜,這會在公共敬拜中產生混亂尤其對不信的人而言。同樣,男人和女人在集會中分開坐也是司空見慣的。妻子在會堂的這一頭大聲呼喊在另外一頭的丈夫,當這樣彼此呼來喊去時,就產生了很多噪音引發混亂。他們不應該在公共集會中這樣,而是應該在自己的家中進行這類的談話。

新約並不限制女人講道,這一點顯示在使徒行傳18:26-27中可以看到。百基拉、亞居拉更加準確地向亞波羅講解神的道。因此,這裡著重強調的是集會的秩序。律法並沒有限制婦女講道,但是在主裡面,妻子應當依據聖經順服她們的丈夫。這並非限制女人管理重大事工的許可權,而是說男女都應在集會和家中順服聖經的權威。


文@Ari Sorko-Ram (作者是以色列彌賽亞猶太人運動的重要領袖,也是Maoz Israel Ministries創辦人,精於教導聖經)